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5): 697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5.014
王时林1,秦启荣1,苏培东1,范晓丽2,李乐3
WANG Shilin1,QIN Qirong1,SU Peidong1,FAN Xiaoli2,LI Le3
摘要:
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大安寨段储层薄且超致密,孔、洞、缝是油气的主要储渗空 间,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决定油气产能高低的主要因素。相邻井在同一套储层产能上差异极大,反映储集体 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并主要受裂缝发育程度控制。裂缝发育程度的预测是寻找有效储集体的关键。该 文利用岩石破裂接近程度、曲率法和地震道不连续性检测3 种方法,综合岩心、测井、测试等资料进行裂 缝预测,提高了前人仅在二维地震资料基础上所做相关工作的精度,并通过“权重”的大小来衡量裂缝的 相对发育程度,对裂缝进行了定量化研究,为寻找有利的储层分布区块,最终进行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
[1] 杨志彬,何祖荣,杨先利,等.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油气藏储层酸压改造技术及实践[J].中外能源,2010,15(5):50-52. [2] 黎从军.川北柏垭地区大安寨一亚段储渗体特征及油气分布[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1):81-83. [3] 邓康龄.四川盆地柏垭—石龙场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油气成藏地质条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2):9-13. [4] 李虎,秦启荣,王志萍,等.大邑构造须二段储层裂缝预测[J].岩性油气藏,2010,22(2):107-115. [5] 王国刚,苏培东,秦启荣.罗家寨构造嘉陵江组嘉四2 段底部裂缝预测[J].岩性油气藏,2009,21(4):82-86. [6] 操成杰,周新桂,舒能益,等.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J].地质力学学报,2004,10(2):179-187. [7] 郑荣才,刘文均,李安仁.川北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灰岩非常规储层包裹体研究[J].地质评论,1997,43(5):515-523. [8] 胡宗全,童孝华,王允诚.川中大安寨段灰岩裂缝分形特征及孔隙结构模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26(1):31-33. [9] 秦启荣,颜其彬,胡明.川中油气区东缘大安寨组储层裂缝成因模式初探[J].天然气工业,1998,18(3):90-91. [10] 袁云峰,才业,樊佐春,等.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1,23(1):47-51. [11] 张娟,周文,邓虎成,等.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储层裂缝特征及识别[J].岩性油气藏,2009,21(4):53-57. [12] 王崇孝,田多文,魏军.酒泉盆地窟窿山油藏裂缝分布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8,20(4):20-25. [13] 李志勇,曾佐勋,罗文强.褶皱构造的曲率分析及其裂缝估算———以江汉盆地王场褶皱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4):517-521. [14] 刘宏,蔡正旗,谭秀成,等.川东高陡构造薄层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431-436. [15] 许红梅.薄层灰岩的油气富集区预测方法初探———以川北大安寨段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7(1):77-84. [16] 孙炜,王彦春,李梅,等.利用叠前地震数据预测火山岩储层裂缝[J].物探与化探,2010,34(2):229-232. [17] 张志让,王兆峰,张梅华,等.利用三维叠前地震资料预测火成岩储层裂缝分布[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5(1):92-98. [18] 赵辉,司马立强,颜其彬,等.川中大安寨段裂缝评价及储层产能预测方法[J].测井技术,2008,32(3):277-280. |
[1] | 苏勤, 曾华会, 徐兴荣, 王德英, 孟会杰. 沙漠区地震数据高分辨率处理关键方法及其在尼日尔Agedem地区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8-28. |
[2] | 王立德, 王小卫, 周辉, 吴杰, 张志强, 王建乐, 王德英, 冯刚. 一种基于改进共轭梯度法的弹性波全波形反演速度分层建模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61-69. |
[3] | 赵岩, 毛宁波, 陈旭. 基于时频域信噪比的自适应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85-92. |
[4] | 刘桓, 苏勤, 曾华会, 孟会杰, 张小美, 雍运动. 近地表Q补偿技术在川中地区致密气勘探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04-112. |
[5] | 刁瑞. 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处理监控评价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94-101. |
[6] | 杨应, 杨巍, 朱仕军. 基于EEMD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59-67. |
[7] | 杨占龙, 肖冬生, 周隶华, 黄云峰, 黄小鹏, 沙雪梅. 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下的陆相湖盆精细沉积体系研究——以吐哈盆地西缘侏罗系—古近系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1-10. |
[8] | 李晨, 樊太亮, 高志前, 钱小会, 傅巍. 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以辽河坳陷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66-75. |
[9] | 孟 昊,钟大康,朱筱敏,刘自亮,廖纪佳,张修强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 LSC3 层序格架与沉积相[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1): 77-87. |
[10] | 明 君,刘力辉,丁 燕,李 聪. 基于 CRP 道集的频宽一致性子波反褶积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6): 97-103. |
[11] | 刘小亮,王超勇. 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1): 45-50. |
[12] | 许晓宏,潘 威,郭增强,戴立飞. 胡力海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72-75. |
[13] | 黄 龙,田景春,王 峰. 富县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88-93. |
[14] | 任浩然,王华忠,黄光辉. 地震波反演成像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对比[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12-18. |
[15] | 徐赢,覃新平,吴迪,陶长州,潘有军,翟亚梅. 基于模型地震反演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以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4): 85-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