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3-05-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目录

2023年 35卷 3 期 封面目录

2023, Vol.35(3): 0–0    摘要 ( 75 )    HTML( ) PDF (21573 KB)  ( 105 )

地质勘探

柴西地区新生界湖相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组合差异性及控制因素

王建功, 李江涛, 李翔, 高妍芳, 张平, 孙秀建, 白亚东, 左洺滔

2023, Vol.35(3): 1–17    摘要 ( 1597 )    HTML( ) PDF (17625 KB)  ( 2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1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中生界陆丰7-9潜山成藏特征

何雁兵, 肖张波, 郑仰帝, 刘君毅, 易浩, 赵庆, 张月霞, 贺勇

2023, Vol.35(3): 18–28    摘要 ( 1336 )    HTML( ) PDF (8961 KB)  ( 1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2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振华, 张小军,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2023, Vol.35(3): 29–39    摘要 ( 1346 )    HTML( ) PDF (10995 KB)  ( 1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3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非线性渗流特征

曾旭, 卞从胜, 沈瑞, 周可佳, 刘伟, 周素彦, 汪晓鸾

2023, Vol.35(3): 40–50    摘要 ( 1358 )    HTML( ) PDF (7781 KB)  ( 1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4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薛楠, 邵晓州, 朱光有, 张文选, 齐亚林, 张晓磊, 欧阳思琪, 王淑敏

2023, Vol.35(3): 51–65    摘要 ( 1274 )    HTML( ) PDF (7184 KB)  ( 1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5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及成因

白杨, 张晓磊, 刚文哲, 张忠义, 杨尚儒, 庞锦莲, 曹晶晶, 侯云超

2023, Vol.35(3): 66–75    摘要 ( 1316 )    HTML( ) PDF (3248 KB)  ( 1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6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岳世俊, 洪亮, 王磊, 雷明

2023, Vol.35(3): 76–85    摘要 ( 1294 )    HTML( ) PDF (5132 KB)  ( 1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7

中国典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杜江民, 刘泊远, 张毅, 贾志伟, 付基友, 龙鹏宇, 罗金洋, 盛军

2023, Vol.35(3): 86–98    摘要 ( 1308 )    HTML( ) PDF (11702 KB)  ( 1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8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16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宋兴国, 陈石, 杨明慧, 谢舟, 康鹏飞, 李婷, 陈九洲, 彭梓俊

2023, Vol.35(3): 99–109    摘要 ( 1260 )    HTML( ) PDF (11154 KB)  ( 1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9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和源下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杨润泽, 赵贤正, 刘海涛,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2023, Vol.35(3): 110–125    摘要 ( 1265 )    HTML( ) PDF (13141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0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成藏条件

柳忠泉, 赵乐强, 曾治平, 田继军, 李正强, 罗锦昌, 胡美玲

2023, Vol.35(3): 126–137    摘要 ( 1229 )    HTML( ) PDF (10439 KB)  ( 1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1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江梦雅, 王江涛, 刘龙松, 李卉, 陈海龙, 蒋中发, 王学勇, 刘海磊

2023, Vol.35(3): 138–151    摘要 ( 1242 )    HTML( ) PDF (6917 KB)  ( 1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2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断控缝洞型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卜旭强, 王来源, 朱莲花, 黄诚, 朱秀香

2023, Vol.35(3): 152–160    摘要 ( 1223 )    HTML( ) PDF (4709 KB)  ( 22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3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

李丰丰, 倪小威, 徐思慧, 魏新路, 刘迪仁

2023, Vol.35(3): 161–168    摘要 ( 1272 )    HTML( ) PDF (3311 KB)  ( 1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4

目录

2023年 35卷 3 期 封面目录

2023, Vol.35(3): 0–0    摘要 ( 75 )    PDF (21573 KB) ( 105 )

地质勘探

柴西地区新生界湖相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组合差异性及控制因素

王建功, 李江涛, 李翔, 高妍芳, 张平, 孙秀建, 白亚东, 左洺滔

2023, Vol.35(3): 1–17    摘要 ( 1597 )    PDF (17625 KB) ( 2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1

利用大量露头和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界咸化湖相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微观结构、岩相组合、沉积环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柴西地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组合受古地貌、沉积环境、陆源碎屑供给等因素影响,可分为扇控型和湖控型,扇控型主要发育在湖泊边缘的滨岸环境,分布范围大;湖控型多发育在盆缘斜坡区、断阶带及盆内浅水区,分布范围较小;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主要发育扇控型,湖控型发育较局限,上述2类岩相组合在新近系下油砂山组均发育。②研究区不同岩相组合中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类型与结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扇控型微生物碳酸盐岩形成于湖侵时期,正旋回沉积为主,主要是凝块石,常叠置于厚层块状砂砾岩之上;微观结构以团块(凝块)、球粒及聚合粒为主;矿物成分以亮晶方解石为主。湖控型微生物碳酸盐岩在湖侵、湖退时期均可发育,正、反旋回沉积均发育,凝块石、叠层石及二者共生层均发育,规模相对较小,多与泥晶碳酸盐岩互层;微观结构更复杂,团块(凝块)、球粒及聚合粒和叠层结构均发育;矿物成分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含丰富的陆源碎屑、黏土矿物等,混积特征明显。③研究区扇控型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有机矿化作用和化学沉淀作用;湖控型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形成则受控于有机矿化作用、化学沉淀作用以及物理沉积作用。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中生界陆丰7-9潜山成藏特征

何雁兵, 肖张波, 郑仰帝, 刘君毅, 易浩, 赵庆, 张月霞, 贺勇

2023, Vol.35(3): 18–28    摘要 ( 1336 )    PDF (8961 KB) ( 1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2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陆丰7-9潜山丰富的油气显示展现了其较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测井、录井、井壁取心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中生界陆丰7-9潜山的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陆丰13洼发育上文昌组和下文昌组文四段2套优质烃源岩,平均TOC分别为1.54%和2.55%,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陆丰7-9潜山紧邻优质烃源岩,具有"双源-宽窗"供烃优势。②陆丰7-9潜山圈闭初始发育于中生代白垩纪,定型于古近纪,且高点位置长期稳定,有利于油气的运聚和保存。③陆丰7-9潜山垂向上发育风化带和内幕带,富脆性长英质矿物为潜山储层发育储集空间提供了物质条件,古地貌控制了风化带优质储层的展布,先存断裂持续活化有利于内幕带储层物性的改善。④断裂、不整合面及潜山内部网状裂缝系统共同构成了陆丰7-9潜山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发育"侧源-断裂-不整合面"和"侧源-断裂-网状裂缝"2种供烃模式。⑤陆丰7-9潜山为晚期成藏,原油充注期为0~13 Ma,不同成藏要素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较好,为双洼近源宽窗供烃、断裂-不整合面-网状裂缝联合输导式的晚期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振华, 张小军,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2023, Vol.35(3): 29–39    摘要 ( 1346 )    PDF (10995 KB) ( 1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3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2.6%,含陆源碎屑、硬石膏和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9%,9.0%和12.8%;储层的主要岩性为灰云岩、白云岩和藻灰岩,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49.0%,12.0%和6.0%。②研究区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为1.0%~13.3%,平均为4.9%,92%的样品渗透率小于0.02 mD;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为主,发育微裂缝,但常被胶结物充填,连通性较差;按孔喉半径可分为中等喉道、细-中和细-微喉道3类,平均孔喉半径分别为0.350 μm,0.110 μm和0.030 μm,占比分别为15%,40%和45%。③研究区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亚相,可细分为灰云坪、藻席、砂坪及泥坪4种微相,储层的发育在宏观上受控于沉积微相,其中灰云坪储层占比最多,占储层总厚度的67%,藻席发育优质储层,藻灰岩厚度越大,储层的物性越好,而泥坪几乎不发育储层。④研究区储层在微观上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增加了储层的储集空间,改善了其渗透性,沉积后期的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破坏性作用。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非线性渗流特征

曾旭, 卞从胜, 沈瑞, 周可佳, 刘伟, 周素彦, 汪晓鸾

2023, Vol.35(3): 40–50    摘要 ( 1358 )    PDF (7781 KB) ( 1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4

通过高压压汞与低温气体吸附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在线检测系统和驱替实验,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的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3种岩相页岩的微孔数量占比最大。与块状泥岩相比,纹层状及层状页岩储层的孔径大于100 nm的中大孔喉更为发育,储集性及渗流能力更优。②赋存在页岩储层大孔喉中的可流动油能有效产出,但由于渗流阻力较大,微小孔喉(小于100 nm)中的油即使在很大压差下也难以产出。③页岩储层中的石油渗流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和非线性渗流的特征,但不同岩相的渗透特征差异较大,其中纹层状页岩拟启动压力梯度最小,渗流能力最强,层状页岩储层具有一定的渗流能力,块状页岩储层渗流能力最差。在相同压力梯度下,块状页岩中的流量仅为纹层状页岩中流量的10%左右,基本无自然产能。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薛楠, 邵晓州, 朱光有, 张文选, 齐亚林, 张晓磊, 欧阳思琪, 王淑敏

2023, Vol.35(3): 51–65    摘要 ( 1274 )    PDF (7184 KB) ( 1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15口井的暗色泥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推断出其古沉积环境,总结了烃源岩质量的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长73亚段有机质丰度最大,长72亚段次之,长71亚段最小。长73亚段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可达12.4%,生烃潜力大,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是一套处于成熟阶段的好-优质湖相烃源岩。②平凉北地区长73亚段沉积期气候潮湿温暖,为陆相淡水环境。较高的古生产力、缺氧还原水体为有机质的生长、繁殖和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平凉北地区长73亚段发育火山-热液型烃源岩。火山活动与热水沉积共同影响着长73亚段的水体环境,其较高的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大量生成的基础,缺氧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完整保存的关键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及成因

白杨, 张晓磊, 刚文哲, 张忠义, 杨尚儒, 庞锦莲, 曹晶晶, 侯云超

2023, Vol.35(3): 66–75    摘要 ( 1316 )    PDF (3248 KB) ( 1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6

通过岩心物性分析、恒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结合油源、构造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含油饱和度普遍低于20%,而含水饱和度则普遍高于50%,属于典型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且单井产量低,油水分异差,油藏呈零星状分布在长8段储层顶部。②供烃量不足是研究区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根本原因。M53井区为异地成藏,供烃距离较远导致供烃量不足;Y80井区为原地成藏,原地烃源岩排烃量小导致油气充注不足。③M53井区受低幅度构造影响,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动力不足。全区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微细孔喉较为发育,束缚水占比大,可动水占比小,导致油气驱替可动水后其饱和度较低,从而使研究区油藏分布较分散、含油饱和度较低。④M53井区上新庄地区西南部构造高部位物性较好的储层为下一步增储上产的重要目标。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岳世俊, 洪亮, 王磊, 雷明

2023, Vol.35(3): 76–85    摘要 ( 1294 )    PDF (5132 KB) ( 1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7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稠油油藏,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通过油源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油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不同层系稠油油藏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盆地北部地区发育5种类型的稠油油藏,分别为新近系Jimidi组构造-岩性稠油油藏、古近系Yabus组断块稠油油藏和地层不整合稠油油藏、白垩系Galhak组上倾尖灭岩性稠油油藏、基岩潜山裂缝稠油油藏。②新近系Jimidi组稠油油藏成因为次生型,具有远源断层-不整合面运移的成藏特征,为构造-岩性油藏,Gandool,Dabass和Jammam等地区是有利的稠油聚集区。③古近系Yabus组稠油油藏为次生型成因,其中地层不整合稠油油藏勘探潜力有限,断块稠油油藏具有远源断层-砂体阶梯式运移的成藏特征,盆缘Jammam断阶带是稠油勘探的有利区带。④白垩系Galhak组地层-岩性稠油油藏为原生型成因,主要受控于近源未熟-低熟烃源岩,凹陷斜坡高部位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地层-岩性稠油油藏发育的主要相带。

中国典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杜江民, 刘泊远, 张毅, 贾志伟, 付基友, 龙鹏宇, 罗金洋, 盛军

2023, Vol.35(3): 86–98    摘要 ( 1308 )    PDF (11702 KB) ( 1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8

通过综述国内典型海相白云岩储层和陆相白云岩储层的发育特征,系统总结了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台地边缘或台内裂陷边缘、碳酸盐岩缓坡易发育相控型白云岩储层,如塔里木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多个台内裂陷,裂陷周缘发育丘滩白云岩储层,裂陷内充填泥质烃源岩,形成了良好的源储组合。②华北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性为厚层块状泥晶-粉晶白云岩,主要为微生物成因,储层质量受控于微生物沉积作用、印支期以来的构造破裂作用及溶蚀等成岩作用。③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发育相对优质的低孔-特低渗型白云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8%,平均渗透率为0.5 mD,主要包括泥晶藻云岩、晶粒白云岩和鞍状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有利相带、白云岩化作用及构造作用。④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银额盆地白垩系和柴达木盆地渐新统等3个典型的陆相白云岩储集层普遍较为致密,以纳米-微米级白云石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度可达10%,但绝大多数渗透率小于0.1 mD。⑤陆相白云岩多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既是储集岩,又具有生油能力,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偏低,但源岩中分散的可溶有机质可在低熟阶段生烃,咸化环境下具有较高的液态烃产率。⑥陆相白云岩油气藏大多为大型"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储集体呈大规模广覆式分布于凹陷或沉积中心,与源外构造高部位和斜坡区形成的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共同组成了广泛分布的油气田群。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16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宋兴国, 陈石, 杨明慧, 谢舟, 康鹏飞, 李婷, 陈九洲, 彭梓俊

2023, Vol.35(3): 99–109    摘要 ( 1260 )    PDF (11154 KB) ( 1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09

利用三维地震、多层相干分析、振幅变化率、储层岩心分析及油气分布特征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Ⅰ16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活动强度及期次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断裂的控储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富满油田FⅠ16断裂具有平面分段、垂向分层的特征。平面上由北往南可划分为3段,北段沿NE 10°展布,发育似马尾状构造;中段沿NE 20°展布,处于断裂走向转换部位,主要发育左阶斜列;南段沿NE 30°展布,具有强线性延伸特征,以右阶斜列为主;垂向上可划分为上寒武统底面以下的深部构造变形层和上寒武统底-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浅部构造变形层,深层断裂活动较弱,分支发育较少,仅局部发育花状构造,浅层断裂活动强,花状构造普遍发育,且垂向上存在"多花叠置"及破碎带内地层同沉积的现象。②FⅠ16断裂在富满油田的活动主要发生于加里东早期和加里东中期,加里东中期为主要活动期,强度较大且具有多幕次特征;活动强度在平面上表现为"北强南弱",在垂向上表现出"浅层上拱、深层下降"的特征,浅层断裂活动更强烈。③研究区储层以断控缝洞型为主,受断裂破碎作用控制,平面上沿FⅠ16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具有深浅分层叠置的特征;受中寒武统膏盐岩的分布影响,FⅠ16断裂带的油气分布具有"南油北气"的特征。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和源下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杨润泽, 赵贤正, 刘海涛,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2023, Vol.35(3): 110–125    摘要 ( 1265 )    PDF (13141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0

煤系烃源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烃源岩,源内和源下油气聚集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不清。基于测井、录井、地震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储层岩心测试、包裹体测试、物理模拟实验等多种手段,探讨了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及源下油气聚集机制和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储层可有效聚集油气,紧邻的煤系地层烃源岩可优先对其供烃,稳定的构造背景使源内油气藏得到良好的保存。②研究区源下储层油气成藏的2个必要条件为:上部终止于煤系内部且下部连接奥陶系储层的断裂系统,且低角度断裂的油气输导效率更高;源储间存在大于10 MPa的压差,可为源下储层的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动力。③研究区源内及源下油气藏具备早晚2期成藏、中期破坏的特征。中白垩世,低熟的煤系原油大量充注于储层中;白垩纪末期,地层的强烈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或调整;新生代,随着烃源岩进一步成熟并生、排烃,形成了大量煤型气和轻质油油气藏。④研究区烃源岩有效充注范围内,储层相对优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为源内勘探有利区,印支期逆冲断裂发育、受后期伸展作用改造较弱的区域为源下勘探有利区。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成藏条件

柳忠泉, 赵乐强, 曾治平, 田继军, 李正强, 罗锦昌, 胡美玲

2023, Vol.35(3): 126–137    摘要 ( 1229 )    PDF (10439 KB) ( 1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1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地处盆地前陆冲断带,构造复杂,勘探开发潜力大。通过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测试、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对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阜康断裂带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TOC质量分数平均为3.65%,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Ro值为0.76%~1.41%,多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一套好-优质烃源岩。②研究区芦草沟组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5.12%,渗透率为0.02~2.69 mD,为一套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岩石类型复杂,是以泥页岩、粉砂岩、碳酸盐岩为主的一套混积岩,脆性矿物质量分数平均为82.96%;储集空间类型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③广覆式烃源岩、大面积连续分布的优势岩相以及有利的源储组合控制了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油的富集成藏,形成了"源储紧邻的夹层型"与"源储一体的基质型"共存的页岩油富集模式,大龙口地区、小龙口-奇1井地区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江梦雅, 王江涛, 刘龙松, 李卉, 陈海龙, 蒋中发, 王学勇, 刘海磊

2023, Vol.35(3): 138–151    摘要 ( 1242 )    PDF (6917 KB) ( 1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2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薄片、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来源、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1井西凹陷深层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为70.93%~96.55%,平均值为81.78%,总体为湿气。碳同位素分布相对较广,甲烷碳同位素值为-41.62‰~-30.42‰,平均值为-34.75‰,天然气大多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乙烷碳同位素值为-31.69‰~-24.16‰,平均值为-27.50‰,可见天然气成因以煤型气为主,其次为混合成因气。C7轻烃化合物中甲基环己烷和正庚烷的相对含量均较高,甲基环己烷相对质量分数为32.14%~58.37%,平均值为38.84%,正庚烷相对质量分数为25.37%~56.56%,平均值为47.79%。②研究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来源复杂,主要来自于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的煤型气及其与风城组油型气的混合气,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油型气较少。③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气潜力大,多种岩性储层发育,断裂和不整合面渗透性砂体为深层天然气的运移成藏提供了输导体系,且石炭系的古凸起和二叠系的岩性圈闭形成互补之势,对天然气在斜坡区的聚集起到了良好的侧向遮挡作用。④研究区鼻凸构造带石炭系火山岩和洼槽二叠系风城组碎屑岩2类规模较大的勘探领域是下一步盆1井西凹陷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潜力区。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断控缝洞型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卜旭强, 王来源, 朱莲花, 黄诚, 朱秀香

2023, Vol.35(3): 152–160    摘要 ( 1223 )    PDF (4709 KB) ( 22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3

顺北油气田为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产油气区。根据钻井动态、岩心分析、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酸化压裂曲线及试井资料等对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断控缝洞型储层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断控缝洞型储层是伴随走滑断裂发育的一类特殊储层,垂直于断裂带发育,由基岩-裂缝带-洞穴带有序排列组成的多组缝洞集合体,洞穴带和裂缝带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地震上的识别特征为断裂-串珠-杂乱强反射。②研究区规模较大的断控缝洞型储层的改造曲线具有初始泵压低、最大压降大,停泵压力低等特征,北东断裂体系的①号、④号、⑧号断裂带的钻井压力恢复曲线均呈"W"-箱形形态。③按照地震响应特征和试井压力恢复曲线形态可将研究区的断控缝洞型储层划分为洞穴型和裂缝型两大类,按试井压力恢复曲线形态可细分为裂缝-多洞穴型、裂缝-洞穴型、洞穴-裂缝型和裂缝型4类。④研究区断控缝洞型油气藏油源来自于玉尔吐斯组,沿走滑断裂运移,以孔洞和裂缝为储集空间,盖层为致密碳酸盐岩和巨厚泥岩。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

李丰丰, 倪小威, 徐思慧, 魏新路, 刘迪仁

2023, Vol.35(3): 161–168    摘要 ( 1272 )    PDF (3311 KB) ( 1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314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与参数敏感性函数,模拟了螺绕环式随钻侧向测井仪在斜井各向异性地层中的响应特性;通过分析仪器对层厚/围岩、各向异性、井斜角的响应敏感程度,并基于正演结果分段拟合,针对不同的井斜角,提出一种井斜/各向异性快速校正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当目的层厚度小于0.5 m时,仪器的响应受围岩影响严重;当目的层厚度为0.5~5.0 m时,仪器的响应同时受围岩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当目的层厚度大于5.0 m时,各向异性对仪器响应的影响占主导。②当井斜角小于30°时,测井响应受各向异性系数影响较小,视电阻率相差最大为2.5 Ω·m;当井斜角大于30°时,仪器响应受各向异性影响严重,不能反映地层水平电阻率。③井斜/各向异性校正法在电导性地层与厚度较大的电阻性地层中具有更好的校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