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3-03-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目录

2023年 35卷 2 期 封面目录

2023, Vol.35(2): 0–0    摘要 ( 64 )    HTML( ) PDF (29741 KB)  ( 73 )

地质勘探

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型生物气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

司马立强, 马骏, 刘俊丰, 杨会洁, 王亮, 赵宁

2023, Vol.35(2): 1–10    摘要 ( 2558 )    HTML( ) PDF (4555 KB)  ( 2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1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

冯明友, 高瑞琪,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尚俊鑫

2023, Vol.35(2): 11–20    摘要 ( 2198 )    HTML( ) PDF (14371 KB)  ( 1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2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气甜点类型与分布

黄彦庆, 刘忠群, 王爱, 肖开华, 林恬, 金武军

2023, Vol.35(2): 21–30    摘要 ( 2278 )    HTML( ) PDF (8777 KB)  ( 1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3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

徐壮, 石万忠, 王任, 骆福嵩, 夏永涛, 覃硕, 张晓

2023, Vol.35(2): 31–46    摘要 ( 2167 )    HTML( ) PDF (11907 KB)  ( 15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4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沉积特征

方锐, 蒋裕强, 陈沁, 曾令平, 罗宇卓, 周亚东, 杜磊, 杨广广

2023, Vol.35(2): 47–58    摘要 ( 2194 )    HTML( ) PDF (13534 KB)  ( 1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5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压力建场过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郑彬, 董翱, 张源智, 张毅, 苏珊, 张士超, 樊津津, 骆垠山

2023, Vol.35(2): 59–67    摘要 ( 2159 )    HTML( ) PDF (6208 KB)  ( 1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6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文雯, 杨西燕, 向曼, 陶夏妍, 杨容, 李阳, 范家兴, 蒲柏宇

2023, Vol.35(2): 68–79    摘要 ( 2186 )    HTML( ) PDF (18924 KB)  ( 10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7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2023, Vol.35(2): 80–93    摘要 ( 2136 )    HTML( ) PDF (11288 KB)  ( 1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8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及其演化特征

完颜泽, 龙国徽, 杨巍, 柴京超, 马新民, 唐丽, 赵健, 李海鹏

2023, Vol.35(2): 94–102    摘要 ( 2126 )    HTML( ) PDF (5243 KB)  ( 1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9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三元地震构形解释技术

黄军立, 张伟, 刘力辉, 蔡国富, 曾有良, 孟庆友, 刘浩

2023, Vol.35(2): 103–112    摘要 ( 2139 )    HTML( ) PDF (6187 KB)  ( 20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0

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高频层序划分及地质意义

胡忠贵, 王纪煊, 李世临, 郭艳波, 左云安, 庞宇来

2023, Vol.35(2): 113–124    摘要 ( 2182 )    HTML( ) PDF (7716 KB)  ( 1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1

含油气盆地超高油气柱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

韩云浩, 姜振学, 张志遥, 朱光有

2023, Vol.35(2): 125–135    摘要 ( 2138 )    HTML( ) PDF (4493 KB)  ( 2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2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及其控藏作用

应凯莹, 蔡长娥, 梁煜琦, 陈鸿, 尚文亮, 苏桂娇

2023, Vol.35(2): 136–143    摘要 ( 2087 )    HTML( ) PDF (4427 KB)  ( 1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3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成因及勘探启示

倪新锋, 沈安江, 乔占峰, 郑剑锋, 郑兴平, 杨钊

2023, Vol.35(2): 144–158    摘要 ( 2085 )    HTML( ) PDF (9871 KB)  ( 1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4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储层敏感性

姚秀田, 王超, 闫森, 王明鹏, 李婉

2023, Vol.35(2): 159–168    摘要 ( 2169 )    HTML( ) PDF (6401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5

目录

2023年 35卷 2 期 封面目录

2023, Vol.35(2): 0–0    摘要 ( 64 )    PDF (29741 KB) ( 73 )

地质勘探

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型生物气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

司马立强, 马骏, 刘俊丰, 杨会洁, 王亮, 赵宁

2023, Vol.35(2): 1–10    摘要 ( 2558 )    PDF (4555 KB) ( 2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1

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型生物气储层在饱和水状态及渐变烘干温度状态下的T2谱,明确了孔隙流体的核磁响应特征,以评价孔隙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 ①核磁共振实验是以饱和水状态T2谱为基础,采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构建了离心束缚水T2谱,确定了可动流体和毛管束缚流体T2截止值,用于划分出流体类型并开展了孔隙有效性评价。②研究区岩样饱和水状态T2谱谱峰呈左小右大的形态,右峰幅度值远大于左峰,占T2谱幅度值90%以上;随着烘干温度的升高,T2谱幅度减小且左移趋势明显;束缚水T2谱形态近似于正态分布,起始位置与饱和水状态的T2谱基本重合。③研究区可动流体T2截止值T2 C1平均为3.3 ms,毛管束缚流体T2截止值T2 C2平均为1.8 ms;孔隙流体包括可动水、毛管束缚水和黏土束缚水,黏土束缚水T2小于T2 C2,毛管束缚水T2大于T2 C2且小于T2 C1,可动流体T2大于T2 C1;毛管束缚水含量最高,黏土束缚水其次,两者占总孔隙流体的84.43%~95.06%,可动水含量低。④研究区储层有效孔隙占总孔隙的54.99%,主要为毛管束缚孔,黏土束缚孔为无效孔隙;黏土含量越高,有效孔隙度越小。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

冯明友, 高瑞琪,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尚俊鑫

2023, Vol.35(2): 11–20    摘要 ( 2198 )    PDF (14371 KB) ( 1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2

川西南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受多期成岩作用改造明显,优质储层成因复杂。结合野外勘察、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阴极发光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对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充填特征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川西南宝兴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一段白云岩由半自形中—粗晶白云石组成,斑马构造及构造角砾白云岩发育,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晶间孔、残余晶间溶孔及溶蚀缝为主,其次为扩溶缝及晶洞,孔隙度多为1%~4%。②研究区白云岩储层以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亮晶方解石充填为主,其次为少量石英充填,局部见中—粗晶白云石呈带状与方解石共同分布于裂缝中,总体上白云岩的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缝洞较发育且表现为粗晶鞍状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的充填序列。③研究区在中—晚三叠纪,深盆富镁热卤水沿断裂进入地层并交代原岩形成热液白云岩,热液冷却效应对早期储层进行溶蚀改造,并伴随压力降低导致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沉淀;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深盆富硅热液进入储层,部分交代早期鞍状白云石并见少量石英充填孔洞;燕山期晚期,高温-低盐度富二氧化碳流体因构造抬升过饱和析出晚期方解石,大幅度降低了储集空间。④多期流体对白云岩复合改造后,区内储层致密化明显,部分孔洞缝连通的晶粒白云岩可形成渗透性储层。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气甜点类型与分布

黄彦庆, 刘忠群, 王爱, 肖开华, 林恬, 金武军

2023, Vol.35(2): 21–30    摘要 ( 2278 )    PDF (8777 KB) ( 1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3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等方法,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技术,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研究区气井产能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归纳了气藏的甜点类型和成因,并对甜点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①元坝地区须三段砂岩类型多样,其中中粗粒钙质岩屑砂岩和细砾岩为优质储层;裂缝类型多样,以低角度剪切缝和成岩收缩缝为主。②研究区须三段气藏发育中粗粒钙质岩屑砂岩型和细砾岩型等两大类甜点,结合裂缝特征,可进一步细分为六小类;各类甜点的地质特征、测试方式和试采特征均存在差异。③甜点的形成主要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控制,中粗粒钙质岩屑砂岩和细砾岩多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界线附近的分流河道;差异重结晶是砾缘缝形成的原因;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和地层挠曲控制了裂缝的分布。④中粗粒钙质岩屑砂岩和细砾岩均表现为低GR、低CNL、中—高Rd、中等AC值的特征,优质储层的横波阻抗和μρ(μ为剪切模量,ρ为密度)均表现为中—高值,中粗粒钙质岩屑砂岩孔隙型、细砾岩和穿砾缝叠加型甜点呈条带状广泛分布,其他4类甜点零星分布。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

徐壮, 石万忠, 王任, 骆福嵩, 夏永涛, 覃硕, 张晓

2023, Vol.35(2): 31–46    摘要 ( 2167 )    PDF (11907 KB) ( 15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4

以岩心观察、物性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单井、连井沉积相分析、地震精细解释及优势砂体识别等方法,从油气来源、油气充注特征、输导体系及储盖组合等4个方面对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白垩系油气具有“陆源”特征,石油主要来自库车坳陷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自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区内深部三叠系海相烃源岩贡献极小。②研究区白垩系油气充注持续时间长,成藏时期晚,早期生油,晚期生气,油成藏于中新世(4.0~22.0 Ma),气成藏于晚中新世—中上新世(3.5~11.0 Ma),受2.6~3.5 Ma构造隆升影响,气藏成熟度较低。③研究区油气输导体系较发育,天山南地区以断裂和不整合面作为主要运移通道;顺北地区以不整合面和巴西改组薄层砂体为运移通道。④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在舒善河组和巴西改组,含砂率一般高于60%,与其上部发育的连续泥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优质储层的分布受沉积相控制,天山南地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砂坝及滩坝,顺北地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朵体,目前探井未钻遇朵体最高部位,油气显示相对较差;顺北地区储层物性更佳。⑤研究区天山南与顺北地区因断裂活动强度及储盖组合特征存在差异造成了二者的油气藏类型不同,前者以低幅度构造、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后者以规模较小的岩性油气藏为主。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沉积特征

方锐, 蒋裕强, 陈沁, 曾令平, 罗宇卓, 周亚东, 杜磊, 杨广广

2023, Vol.35(2): 47–58    摘要 ( 2194 )    PDF (13534 KB) ( 1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5

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利用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地层切片等资料,对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开展了层序结构分析和不同可容空间下河道构成特征及河型转换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主要发育1个三级及3个四级基准面旋回,各四级层序在低可容空间下为厚层、叠置箱形砂体,随着基准面上升,可容空间增大,到层序顶部过渡为相对孤立的砂体沉积;②沙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气候干燥,砂岩粒度大、成熟度低,发育强水动力构造,地震剖面上为平行反射,河流相沉积特征明显,发育多个低可容空间下的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的辫状河沉积体系及高可容空间下具“二元”结构的曲流河沉积体系;③沙二段河流相地层自下而上具有“辫—曲”转换特征,低可容空间下,砂体大面积展布,地震地貌上表现为相互叠置的辫状河河道,当基准面迅速上升时,可容空间增大,地震地貌上表现为相对孤立的曲流河河道;④研究区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比值(A/S)主要受大巴山物源区强烈的构造活动及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的气候变化影响。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压力建场过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郑彬, 董翱, 张源智, 张毅, 苏珊, 张士超, 樊津津, 骆垠山

2023, Vol.35(2): 59–67    摘要 ( 2159 )    PDF (6208 KB) ( 1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6

通过对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和致密砂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古压力测试,恢复了其流体压力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①渤南洼陷沙三段在馆陶组沉积期及之后共经历了4次压力场重建过程,每次压力场重建的持续时间均为3~4 Ma,表现为低序级幕式特征。②与沙三段低序级幕式压力建场过程不同的是,沙四上亚段在上覆石膏岩的封盖下,压力场重建的门限较高,在东营组沉积期及馆陶组沉积末期发生2次压力场重建过程,表现为高序级幕式特点。③研究区沙三段低序级幕式压力建场过程指示着开放的流体环境和较强的酸性溶蚀作用,以低序级幕式压力建场为主的沙三段储集层物性整体优于高序级幕式建场的沙四上亚段储集层;沙三段烃源岩在排出大量烃类物质的同时,其自身储集空间中也会存在部分残留,从而形成常规油与页岩油的共同富集区。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文雯, 杨西燕, 向曼, 陶夏妍, 杨容, 李阳, 范家兴, 蒲柏宇

2023, Vol.35(2): 68–79    摘要 ( 2186 )    PDF (18924 KB) ( 10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7

通过岩心观察、微观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在层序划分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铁山坡—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以鲕粒云岩和细粉晶白云岩为主,渡口河—七里北地区以(含砾屑、砂屑、豆粒)鲕粒白云岩为主,鲕粒岩原始结构组分保存更好。②研究区储层具有多期次发育特征,铁山坡—普光地区储层在ssq1,ssq2,ssq3层序均有分布,具有发育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的特征,Ⅰ,Ⅱ,Ⅲ类储层均发育;渡口河—七里北地区储层发育在ssq2,ssq3层序,发育较晚、厚度小、分布面积有限,以Ⅱ,Ⅲ类储层为主。③研究区沉积古地貌及海平面升降控制了鲕滩储层发育的期次、厚度等,在ssq1沉积中晚期海平面开始下降时,古地貌高地开始发育鲕滩储层,厚度大,白云石化作用明显。④研究区内陡坡型和缓坡型台缘斜坡带,水体能量的强弱控制了鲕滩沉积物类型,为成岩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控制了储层的物性和规模。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2023, Vol.35(2): 80–93    摘要 ( 2136 )    PDF (11288 KB) ( 1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8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是长庆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根据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合水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一套灰黑—黑色细—粉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的体积分数平均为16.71%。岩石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为8.15%,平均渗透率为0.102 mD,为超低孔—特低孔、超低渗型储层。②研究区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以亚微米孔(直径为0.1~1.0 μm)含量最多,占总孔隙数量的75.56%,纳米孔隙(直径小于0.1 μm)数量次之,占总孔隙数量的17.94%。孔喉类型较复杂,溶蚀成因的管束状喉道及压实成因的片状、弯片状喉道为储层主要的喉道类型。③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质量和分布。沉积作用为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储层主要形成于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可分为砂质碎屑流砂体和浊流砂体等2种类型。中等—强压实强度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并对后期的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及其演化特征

完颜泽, 龙国徽, 杨巍, 柴京超, 马新民, 唐丽, 赵健, 李海鹏

2023, Vol.35(2): 94–102    摘要 ( 2126 )    PDF (5243 KB) ( 1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09

通过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结合烃类包裹体分析和典型油气藏精细解剖,阐述了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①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形成于半咸化—咸化湖泊—盐湖环境,发育以纹层状灰云岩为储集层、富含有机质、广覆式分布的源储一体型油气藏;②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共经历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烃类包裹体为单一液相油包裹体,反映了早期低熟原油的运移和充注;第Ⅱ期烃类包裹体为单一液相油包裹体,反映了一幕中等成熟原油的运移和充注;第Ⅲ期烃类包裹体为气液两相油包裹体,反映了一幕高成熟原油的充注。③研究区油气具有3期成藏的特征:上干柴沟组沉积中晚期,在下干柴沟组上段形成了低饱和度-低熟油藏;上油砂山组沉积期,低熟—成熟油气向盐间储集层和高渗带聚集形成了油气高产区;狮子沟组—七个泉组沉积期,成熟—高熟油通过双层断裂接力输导运移至干柴沟组上段及以上地层运聚形成构造油气藏。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三元地震构形解释技术

黄军立, 张伟, 刘力辉, 蔡国富, 曾有良, 孟庆友, 刘浩

2023, Vol.35(2): 103–112    摘要 ( 2139 )    PDF (6187 KB) ( 20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0

在源-汇系统格架下,以地震构形分析为基础,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相、古地貌和地震构形属性切片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沉积单元,定性—半定量指出了各沉积单元边界,并优选了2个勘探潜力区带。研究结果表明: ①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分为3类,西北部发育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纵向上呈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动态演化特征,地震上由中—强反射过渡到中—弱振幅平行反射,再演变为高频中振幅前积反射;西南部发育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辫状河三角洲稳定发育,以楔状展布为主;陡坡平行型源-汇系统在控洼断层上盘发育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沉积,整体上呈楔形,反映了物源充沛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平原—前缘的沉积特征。②研究区文昌组沉积期的古地貌整体上具有“东断西超”的格局,文五段—文四段沉积期,研究区为强烈断陷期,局部构造运动使西北和东南抬升,中部形成了构造脊和2个次洼;文三段—文二段沉积期,进入断坳期,沉积中心整体向东迁移,湖盆萎缩,西部遭受剥蚀。③研究区缓坡发散型源-汇区发育7个沉积单元,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叠置连片的水下分流河道和薄层席状砂;长轴汇聚型源-汇区发育4个沉积单元,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布广泛的前缘席状砂为主;陡坡平行源-汇区发育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等4个沉积单元。④西南部的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和西北部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为研究区的勘探潜力区。

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高频层序划分及地质意义

胡忠贵, 王纪煊, 李世临, 郭艳波, 左云安, 庞宇来

2023, Vol.35(2): 113–124    摘要 ( 2182 )    PDF (7716 KB) ( 1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1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中油气资源丰富。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钻井、薄片等资料,在三级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采用INPEFA和小波变换技术对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的高频层序进行识别与划分,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①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Sq1,Sq2,Sq3,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ssq1—ssq6)。高台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混积台地、局限-蒸发台地、开阔台地相沉积。②研究区高台组的岩性组合序列包括白云岩上覆厚层蒸发岩(A)、厚层白云岩夹蒸发岩(B)、白云岩与蒸发岩互层(C)和蒸发岩上覆厚层白云岩(D)等4种类型。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发育在四级层序的接触界面,且多发育于层序内部的高位体系域,反映了海平面较强烈的扰动,尤其是海平面的相对下降有利于白云岩和蒸发岩沉积。③研究区高台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的岩性组合序列在GRinpefa曲线和小波变换曲线上均具有响应特征,对应的64尺度小波系数曲线波动平缓,能量团为弱黄蓝色,GRinpefa曲线以“缺口”的形式表现出蒸发岩与白云岩的岩性差异。

含油气盆地超高油气柱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

韩云浩, 姜振学, 张志遥, 朱光有

2023, Vol.35(2): 125–135    摘要 ( 2138 )    PDF (4493 KB) ( 2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2

油气柱的高度是决定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梳理全球各大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方面的相关资料,对发育有超高油气柱的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其油气供给能力、储盖组合特征以及油气运移方式等,综合分析了含油气盆地内超高油气柱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发育的具有超高油气柱的油气田以碳酸盐岩层系居多,约占78%,这是由于碳酸盐岩层系相对更易于发育巨厚叠置型的有利储集体,有利于形成超高油气柱。国外典型地区包括波斯湾、滨里海及西西伯利亚盆地等,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渤海湾及塔里木等盆地。②超高油气柱形成的有利条件包括充足的油气供给、纵向叠置发育的巨厚储层、广覆式发育的盖层、纵向网式输导体系、有利的运移条件以及良好的源储匹配关系等6个方面。③塔里木盆地深层也发现了许多超高油气柱,以富满油田为例,下寒武统烃源岩充足的油气供给、中上奥陶统巨厚的礁灰岩储层和致密的泥岩盖层,以及深大断裂等有利的运移条件,是该地区能够形成超高油气柱的主要原因。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及其控藏作用

应凯莹, 蔡长娥, 梁煜琦, 陈鸿, 尚文亮, 苏桂娇

2023, Vol.35(2): 136–143    摘要 ( 2087 )    PDF (4427 KB) ( 1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3

根据测录井、试油等资料,利用断面正压力法对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控藏断层的垂向封闭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通过油气藏的埋藏深度、上覆地层平均密度、断层倾角等数据可计算出油气藏的现今断面正压力。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油气藏的现今断面正压力值为13.3~56.0 MPa,成藏期断面正压力值为3.8~13.1 MPa,表现为“古开启-今封闭”的特征,因断层面所受压力越大,断层越紧闭,从而形成垂向封闭,反之则开启。②将研究区已知油气藏现今断面正压力值的最小值13.3 MPa定义为岔路河断陷垂向封闭的临界值,并进一步确定了控藏断层现今临界埋藏深度为2 262 m。③断面正压力与断层紧闭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控藏断层的垂向封闭临界压力值、临界埋藏深度和断层紧闭指数等参数可定量评价研究区控藏断层封闭性。④断层既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又可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遮挡作用。岔路河断陷西北缘C43油气藏的控藏断层在成藏期表现为垂向开启,与油气大量生排烃时期相吻合,具有沟通油源、运移油气的作用;C43—C48井区的控藏断层现今处于垂向封闭状态,可有效封堵油气。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成因及勘探启示

倪新锋, 沈安江, 乔占峰, 郑剑锋, 郑兴平, 杨钊

2023, Vol.35(2): 144–158    摘要 ( 2085 )    PDF (9871 KB) ( 1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4

以岩心薄片、实验分析数据、钻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按照储层成因机理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储层的分布、储集空间类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岩溶储层按成因可划分为5类,分别为(准)同生岩溶储层、层间岩溶储层、顺层岩溶储层、潜山(风化壳)岩溶储层和受断裂控制岩溶储层。② (准)同生岩溶储层分布于台缘或台内礁滩相,有效储层在台缘连片发育,在台内零星分布,由颗粒灰岩因海平面下降而短期暴露淋溶形成,基质孔和溶缝、溶洞均发育,通常叠加后期层间岩溶作用或潜山岩溶作用,从而形成复合型岩溶储层。③层间岩溶储层发育于内幕区,与碳酸盐岩层系内部中短期的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面相关,呈准层状分布,储集空间以洞穴型为主,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次之。④顺层岩溶储层与潜山周缘的斜坡背景、先存孔隙和裂缝有关,环潜山周缘呈环带状分布,以洞穴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90%以上的溶蚀孔洞及洞穴通过断裂及裂缝相连通。⑤潜山(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于潜山区,与中长期的角度不整合面相关,受断裂和裂缝影响大,准层状分布,峰丘地貌特征明显,根据围岩岩性分为灰岩潜山岩溶储层和白云岩风化壳岩溶储层,灰岩缝洞系统发育、基质孔不发育,白云岩缝洞欠发育,以白云岩晶间溶孔、裂缝为主。⑥受断裂控制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内幕断裂发育区,缝洞发育埋深大、规模大、跨度长,沿断裂呈栅状分布,以裂缝-孔洞型为主,断裂-洞穴型次之,断裂和裂缝越发育,溶蚀孔洞和洞穴也越发育,单井试油产能更高更稳定。⑦研究区岩溶储层在内幕区大量发育,主要为顺层岩溶储层和受断裂控制岩溶储层,勘探潜力大。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储层敏感性

姚秀田, 王超, 闫森, 王明鹏, 李婉

2023, Vol.35(2): 159–168    摘要 ( 2169 )    PDF (6401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30215

储层敏感性分析是判别储层伤害程度的重要手段,对后期高效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垦西油田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心样品,结合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及压汞测试、流动水驱实验,对馆陶组上段和下段储层伤害指数和敏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石胶结疏松,孔隙结构总体孔径较大,孔喉分布较均匀,连通性较好;岩石矿物组成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岩屑为主,黏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及伊蒙混层;馆上段以细粒为主,馆下段以中粒为主。②馆陶组储层普遍具中等速敏性、弱碱敏性、弱盐敏性特征;上下两段的酸敏性特征差异较大,上段具有非酸敏性特征,而下段具有强酸敏性特征,酸敏指数达78.28%;③研究区馆陶组铁白云石、绿泥石含量及孔隙结构对储层敏感性具有控制作用。④控制注采流速是研究区开发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对馆下段酸敏带来的储层伤害要进行防护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