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5): 4349.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5.008
赖锦1,王贵文1,2
LAI Jin1, WANGGuiwen 1,2
摘要:
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显示出了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由于储层孔隙结构和测井响应特征较为 复杂,直接影响了其勘探开发效果。为了寻找须二段天然气有利聚集区,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和薄片等资 料,对成藏要素,即生、储、盖、运、圈、保的自身条件及其匹配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并对有利含气区 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须二段气藏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且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方向,上覆的须 三段泥岩为其有效区域盖层;具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研究区总体位于有利的构造- 沉积相带,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决定储层质量的关键,裂缝是决定储层产能的重要条 件。对须二段有利含气区的预测研究可为其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类似气藏有 利含气区预测的研究。
[1]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等.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2):146-157. [2] 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46-55. [3] 刘娟,田景春,张翔,等.川南麻柳场—大塔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70-75. [4] 赵澄林,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64-283. [5] 唐跃,王靓靓,崔泽宏.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源分析[J].地质通报,2011,30(10):1608-1613. [6] 曾青高,龚昌明,李俊良,等.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勘探成果及潜力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9,29(6):13-18. [7] 卞从胜,王红军,汪泽成,等.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5):548-555. [8] 罗小平,曹军,沈忠民.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J].矿物岩石,2009,29(1):93-98. [9] 王睿婧,刘树根,张贵生,等.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气源判定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23(4):100-105. [10] 旷红伟,高振中,王正允,等.一种独特的隐蔽油藏———夏 9 井区成岩圈闭油藏成因分析及其对勘探的启迪[J].岩性油气藏,2008,20(1):8-14. [11] 冯明石,刘家铎,孟万斌,等.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6):713-719. [12] 李云,时志强.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1):27-32. [13] 冯杰瑞,冷济高,朱丽,等.应用流体包裹体厘定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期次[J].岩性油气藏,2011,23(5):38-42. [14] 马德文,邱楠生,谢增业,等.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田异常高压演化研究[J].沉积学报,2011,29(5):953-961. [15] 李阔,曾韬,潘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2,24(1):46-51. [16] 徐樟有,宋丽,吴欣松,等.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典型气藏解剖与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2):7-11. [17] Sylvia M C dos Anjos,Luiz F De Ros,Rogério Schiffer de Souza, etal. Depositional and diagenetic controls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lower cretaceous pendencia sandstones,Potiguar rift basin,Brazil[J]. AAPG Bulletin,2000,84(11):1719-1742. [18] 谭开俊,许多年,尹路,等.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三叠系成岩相定量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6):24-29. [19] 刘清俊,于炳松,周芳芳,等.阿克库勒凸起东河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5):54-62. [20] 李虎,秦启荣,王志萍,等.大邑构造须二段储层裂缝预测[J].岩性油气藏,2010,22(2):107-110. |
[1] | 孔令峰, 徐加放, 刘丁.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褐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脱水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5-24. |
[2] | 朱彪, 邹妞妞, 张大权, 杜威, 陈祎. 黔北凤冈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47-158. |
[3]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4] | 杨博伟, 石万忠, 张晓明, 徐笑丰, 刘俞佐, 白卢恒, 杨洋, 陈相霖. 黔南地区下石炭统打屋坝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含气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45-58. |
[5] | 姚秀田, 王超, 闫森, 王明鹏, 李婉.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储层敏感性[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59-168. |
[6] |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80-93. |
[7] | 文志刚, 罗雨舒,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47-59. |
[8] | 张凤奇, 李宜浓, 罗菊兰, 任小锋, 张兰馨, 张芥瑜.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50-62. |
[9] | 张记刚, 杜猛, 陈超, 秦明, 贾宁洪, 吕伟峰, 丁振华, 向勇.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89-102. |
[10] | 程丹华, 焦霞蓉, 王建伟, 庄东志, 王政军, 江山. 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古近系沙一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油气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70-81. |
[11] | 雷海艳, 郭佩, 孟颖, 齐婧, 刘金, 张娟, 刘淼, 郑雨.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及分类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42-153. |
[12] | 崔俊, 毛建英, 陈登钱, 施奇, 李雅楠, 夏晓敏.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45-53. |
[13]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与采油产能关系——以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06-117. |
[14] | 杜猛, 向勇, 贾宁洪, 吕伟峰, 张景, 张代燕.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20-131. |
[15] | 王静怡, 周志军, 魏华彬, 崔春雪. 基于页岩孔隙网络模型的油水两相流动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48-1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