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7, Vol. 19 ›› Issue (2): 1621.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3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LIN Chengyan, TAN Lijuan, YU Cuiling
摘要: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 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 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 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 如洼陷带) 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 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 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 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 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 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 1] 胡朝元. 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 J] . 石油学报, 1982, 2( 2) : 9- 13. [ 2] 胡朝元, 孔志平, 廖曦. 油气成藏原理[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10- 60. [ 3] Perrodon A. Petroleum system: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J] .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1992, 15( 3) : 319- 326. [ 4] Magoon L B, Dow W G. The petroleum system: from source to trap[M] . AAPG Memoir 60, 1994. [ 5] Magoon L B, Sanchez R M. Beyond the petroleum system[ J] .AAPG Bulletin, 1995, 79( 10) : 1731- 1736. [ 6] 吴元燕, 吕修祥. 利用含油气系统认识油气分布[ J] . 石油学报, 1995, 16( 4) : 17- 22. [ 7] 田世澄, 陈建渝, 张树林, 等.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 J] . 中国石油勘探, 1996, 1( 2) : 20- 25. [ 8] 田世澄, 毕研鹏.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2000: 3- 9. [ 9] 康永尚,庞雄奇. 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 J] .沉积学报, 1998, 16( 3) : 80- 84. [ 10] Hunt J M.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 pressure fluid compartment [ J] . AAPG Bulletin, 1990, 74( 1) : 1-12. [ 11] 华保钦.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J] . 沉积学报, 1995,13( 2) : 77- 85. [ 12] 邱楠生, 金之钧. 油气成藏的脉动式探讨[ J] . 地学前缘, 2000,7( 4) : 561- 567. [ 13] 郝芳, 邹华耀, 方勇, 等. 断- 压双控流体流动与油气幕式快速成藏[ J] . 石油学报, 2004, 25( 6) : 38- 44. [ 14] 周兴熙. 源- 盖共控论述要[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24( 6) :4- 8. [ 15] 胡见义, 徐树宝, 童晓光.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 带) 的形成和分布[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6, 13( 1) : 1- 8. [ 16] 李德生.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 J] . 地球学报, 1994, ( 3-4) : 159- 167. [ 17] 邹才能, 陶士振, 薛叔浩. “相控论”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 6) : 7- 12. [ 18] 李丕龙, 庞雄奇.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以济阳坳陷为例[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8- 14. [ 19] 张善文, 王英民, 李群. 利用坡折带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30( 3) : 5- 7. [ 20] 曾溅辉, 郑和荣, 王宁.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特征[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19( 4) : 326- 329. [ 21] 陈冬霞, 庞雄奇, 翁庆萍, 等. 岩性油藏三元成因模式及初步应用[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24( 3) : 228- 232 [ 22] 陈冬霞, 庞雄奇, 邱楠生, 等. 砂岩透镜体成藏机理[ J]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4, 29( 4) : 483- 488 [ 23] 李丕龙, 庞雄奇, 陈冬霞, 等.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 J] . 中国科学(D 辑) , 2004, 34( 增刊Ⅰ) : 143- 151. [ 24] 李国玉. 中国石油地质[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153- 167. [ 25] 李国玉. 沉积盆地论[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1- 11. [ 26] 袁选俊, 谯汉生. 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 2) :130- 133. [ 27] 赵文智,邹才能,汪泽成,等.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31( 2) : 5- 13. [ 28] 林承焰, 信荃麟, 刘泽容. 冷东地区沙三段Ⅱ油组储层非均质模式[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7, 18( 3) : 243- 346. [ 29] 林承焰.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M] .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30- 95. [ 30] 曲志浩, 孔令荣. 用透明孔隙模型研究残余水的形成[ J] . 石油实验地质, 1986, 8( 1) : 72- 78. [ 31] 刘勇, 金晓辉, 孙东胜. 直罗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J]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11( 3) : 12- 22 [ 32] 罗明高, 黄健全, 唐洪.油气在储层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机理探讨[ J] . 沉积学报, 1999, 17( 2) : 269- 272. [ 33] Katz A J, Thompson A H.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permeability in porous rock[ J] . Physical Review Bulletin, 1986, 34( 3) : 8179-8181. [ 34] Schowalter T T. Mechanics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 J] . AAPG Bulletin, 1979, 63( 1) : 723- 760. [ 35] Pittman E D. Relationship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o various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mercury injection-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s for sandstone[ J] . AAPG Bulletin, 1992, 76( 2) : 191- 198. [ 36] 朱扬明, 张敏, 徐中一. 油藏非均质性及聚油史初探[ J] . 石油实验地质, 1996, 18( 2) : 162- 167. [ 37] 毛志强. 非均质储层夹层控油作用初论———非均质储层油气分布规律及测井响应特征[ J]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 28( 2) : 196- 200. [ 38] 姜振学, 陈冬梅, 苗胜, 等. 济阳坳陷透镜状砂岩成藏模拟实验[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24( 3) : 223- 227. [ 39] 曾溅辉, 金之钧. 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 40] 吴胜和, 曾溅辉, 林双运,等. 层间干扰与油气差异充注[ J]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25( 3) : 285- 289. [ 41] 邱楠生, 万晓龙, 金之钧,等. 渗透率级差对透镜状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30( 3) : 48- 52. |
[1]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46-55. |
[2] |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56-66. |
[3] | 周自强, 朱正平, 潘仁芳, 董於, 金吉能. 基于波形相控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模拟预测方法——以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南部古近系孔二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77-86. |
[4] | 杨学锋, 赵圣贤, 刘勇, 刘绍军, 夏自强, 徐飞, 范存辉, 李雨桐. 四川盆地宁西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99-110. |
[5] | 张磊, 李莎,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57-70. |
[6] | 桂金咏, 李胜军, 高建虎, 刘炳杨, 郭欣. 基于特征变量扩展的含气饱和度随机森林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65-75. |
[7] | 李长海, 赵伦, 刘波, 赵文琪, 王淑琴, 李建新, 郑天宇, 李伟强.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连通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13-123. |
[8] | 夏明军, 邵新军, 杨桦, 王忠生, 李之宇, 张超前, 原瑞娥, 法贵方. 海外岩性油气藏储量分类分级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37-44. |
[9] | 李恒萱, 温志新, 宋成鹏, 刘祚冬, 季天愚, 沈一平, 耿珂. 塞内加尔盆地演化过程与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45-53. |
[10] | 王雪柯, 王震, 计智锋, 尹微, 姜仁, 侯珏, 张艺琼.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54-62. |
[11] | 刘计国, 周鸿璞, 秦雁群, 邹荃, 郑凤云, 李早红, 肖高杰. 非洲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系AG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82-91. |
[12] | 洪国良, 王红军, 祝厚勤, 白振华, 王雯雯.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38-146. |
[13] | 聂礼尚, 马静辉, 唐小飞, 杨智, 张婉金, 李鸿蕊. 准噶尔盆地东部帐篷沟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81-91. |
[14] |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认识新进展及重要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18. |
[15] | 周东红, 谭辉煌, 张生强. 渤海海域垦利6-1油田新近系复合河道砂体地震描述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3-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