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4): 10911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0
王小卫1,2,吕磊2,刘伟方2,郄树海2,田彦灿2
WANG Xiaowei 1,2,LV Lei2,LIUWeifang2,QIE Shuhai2,TIAN Yancan2
摘要: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典型的岩溶储集体,因碳酸盐岩内部地层界面波阻抗差异小,奥陶系内幕反射明显较弱。岩溶缝洞的发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这个特征有助于识别岩溶。针对研究区的特点,在资料处理中,注重资料的相对保幅处理、去噪方法的优选,采用合理的反褶积技术,以提高奥陶系内幕资料的分辨率。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塔中工区奥陶系内幕反射特征的有效手段。
[1] 渥·伊尔马滋著.地震资料分析[M].刘怀山,王克斌,童思友,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 阎相宾,张涛,李铁军,等.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潜力及方向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124(14):7-9. [3] 王西文,刘全新,吕焕通,等.相对保幅的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06,45(2):105-120. [4] 尚新民,石林光,李红梅,等.胜利油田YA 地区三维地震资料AVO 处理[J].石油物探,2001,40(3):82-93. [5] 于平,赵震宇.勘探地震学数据处理中的三种反褶积技术[J].世界地质, 2002,21(2):181-183. [6] 梁桂美,曹锡娜,贾福宗.多道统计期望子波反褶积模块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增刊):15-22. [7]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8] 俞寿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9] 郭刚明,郭树祥,李建明,等.四阶速度分析与动校正方法及应用效果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2):38-39. [10] Tsvankin I,Thomsen L.Nonhyperbolic reflection moveout in anisotropic media[J].Geophysics,1994,59(8):1 290-1 304. [11] 王愫.双反射偏移(DWM)技术介绍及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8,20(2):78-82. [12] Sun Ch,Martinez R D. Amplitude preserving V (z) prestack Kirchoff time migration for VTI media [J]. First Break,2001,19:618-624. [13] 樊卫花,杨长春,孙传文,等.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应用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22(3):836-842. [14] 顾家裕.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模式[J].古地理学报,1999,1(1):54-60. [15] 李宇平,王振宇,李文华,等.塔中Ⅰ号断裂构造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圈闭类型及其勘探意义[J].地质科学,2002,37(增刊):141-151. |
[1]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46-55. |
[2] |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56-66. |
[3] | 张磊, 李莎,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57-70. |
[4] | 夏明军, 邵新军, 杨桦, 王忠生, 李之宇, 张超前, 原瑞娥, 法贵方. 海外岩性油气藏储量分类分级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37-44. |
[5] | 李恒萱, 温志新, 宋成鹏, 刘祚冬, 季天愚, 沈一平, 耿珂. 塞内加尔盆地演化过程与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45-53. |
[6] | 王雪柯, 王震, 计智锋, 尹微, 姜仁, 侯珏, 张艺琼.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54-62. |
[7] | 刘计国, 周鸿璞, 秦雁群, 邹荃, 郑凤云, 李早红, 肖高杰. 非洲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系AG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82-91. |
[8] | 洪国良, 王红军, 祝厚勤, 白振华, 王雯雯.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38-146. |
[9] | 聂礼尚, 马静辉, 唐小飞, 杨智, 张婉金, 李鸿蕊. 准噶尔盆地东部帐篷沟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81-91. |
[10] |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认识新进展及重要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18. |
[11] | 周东红, 谭辉煌, 张生强. 渤海海域垦利6-1油田新近系复合河道砂体地震描述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3-21. |
[12] | 王茂桢, 吴奎, 郭涛, 惠冠洲, 郝轶伟. 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66-78. |
[13] | 刘阳平, 吴博然, 于忠良, 余成林, 王立鑫, 尹艳树. 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59-170. |
[14] | 牛成民, 杜晓峰, 王启明, 张参, 丁熠然. 渤海海域新生界大型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14. |
[15] | 王乔, 宋立新, 韩亚杰, 赵会民, 刘颖.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02-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