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3): 10010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9
吕坐彬,赵春明,霍春亮,薛艳霞,张岚
LV Zuobin,ZHAO Chunming,HUOChunliang,XUEYanxia,ZHANG Lan
摘要:
以绥中36-1 油田I 期为例,首先,利用以精细地质建模为目的的地震、测井和地质一体化综合研究与建模方法,合理划分模拟单元;依据单井微相的解释成果,结合三角洲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平面的组合关系,编制各沉积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图,作为三维沉积微相模拟的趋势约束条件;建立沉积微相三维模型。其次,依据相控建模思路及各微相物性参数的分布特征,采用相控方法建立三维孔隙度模型。最后,采用相控加孔隙度协模拟的方法建立渗透率三维模型。老井及新钻调整井的生产动态资料表明,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较好。
[1] 霍春亮,古莉,赵春明,等.基于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的储层精细建模[J].石油学报,2007,28(6):66-71. [2] 杨辉廷,颜其彬,李敏.油藏描述中的储层建模技术[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27(3):45-48. [3] 邹才能,陶士振,薛叔浩.“相控论”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6):8-10. [4] 吴胜和,金振奎,黄沧钿,等.储层建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14-115. [5] 吕晓光,张永庆,陈兵.油田开发后期的相控建模[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1):77-79. [6] 李玉君,邓宏文,张新培,等.辽河油田龙19 块Es31 密井网条件下相控随机建模[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677-681. [7] 石雪峰,杜海峰.姬塬地区长3—长4+5 油层组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1):59-63. [8] 陈永峤,靳文奇,文志刚,等.靖安油田张渠一、二区长213 沉积微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4):43-46. [9] 武春英,韩会平,蒋继辉,等.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长6 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35-39. [10] 宋子齐,伊军锋,庞振宇,等.三维储层地质建模与砂砾油层挖潜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七东区克拉玛依组砾岩油藏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7,19(4):99-105. [11] 苏进昌,张岚,马新福.河流相储层开发初期地质建模[J].岩性油气藏,2008,20(3):114-118. |
[1] | 常海燕, 严耀祖,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43-152. |
[2] | 刘超, 李云鹏, 张伟, 冯海潮, 王颍超. 渤海海域A油田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148-154. |
[3] | 谢 青,王建民,时圣彪. 鄂尔多斯盆地太阳湾油区长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4): 61-67. |
[4] | 朱志良,熊迪,岳渊洲,吕孝威. 克拉玛依油田一东区克拉玛依组沉积相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3): 112-118. |
[5] | 刘文超. 码头庄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2): 111-116. |
[6] | 彭得兵,唐海,李呈祥,苏春雷,王燕,傅春梅. 灰色关联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3): 133-136. |
[7] | 刘义坤,王亮,王福林. 数值模拟技术在塔中4 油田井网调整研究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1): 119-121. |
[8] | 邱红兵. 曙光油田13938 潜山油藏剩余油挖潜效果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1): 129-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