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4): 414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8
郭川1,李国蓉1,2,杨莹莹1,解发川1,董文玉1,唐锰3
GUO Chuan1, LI Guorong 1,2, YANG Yingying1, XIE Fachuan1, DONG Wenyu1, TANG Meng3
摘要:
在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以Vail 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和Cross 的高 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 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 个三级层序。进一步研究了 涪陵地区层序格架内长兴组沉积相垂向及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层序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长兴组沉积时期礁滩体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下部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TST)时期涪陵地区礁滩体不发育,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礁滩体较发育;上部三级层序沉积时期礁滩体均有发育,TST时期礁滩体的发育规模明显小于HST 时期的礁滩体规模。
[1] 罗鹏,李国蓉,施泽进,等.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层序及沉积相浅析[J].岩性油气藏,2010,22(2):74-78. [2] 文华国,郑荣才,党录瑞,等.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22(2):24-31. [3] 张富贵,刘家铎,孟万斌.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2):30-36. [4] 刘娟,田景春,张翔,等.川南麻柳场—大塔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70-75. [5] 徐樟有,宋丽,吴欣松,等.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典型气藏解剖与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2):7-11. [6] 马永生,郭旭升,郭彤楼,等.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J].地质论评,2005,51(4):477-480. [7] 马永生,牟传龙,郭彤楼.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J].地学前缘,2005,12 (3):179-185. [8] 马永生,牟传龙,郭旭升,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J].地质论评,2006,52 (1):25-29. [9] 冯明刚,吕廷智,孔金祥.渝东涪陵地区震旦系气藏条件及成藏机制探索[J].南方油气,2004,17(3):18-22. [10] 汪泽成,赵文智,张林,等.四川盆地构造层序与天然气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0-12. [11] 王成善,李祥辉,陈洪德,等.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J].沉积学报,1999,17(4): 536-541. [12] 马永生,牟传龙,郭彤楼,等.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J].地学前缘,2005,12(3):179-185. [13] 曾允孚,夏文杰.沉积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14] 倪新锋,陈洪德,田景春,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格局及成藏控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2007,28(4):458-465. [15] 牟传龙,马永生,谭钦银,等.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J].地质学报,2007,81(6):820-826. |
[1] |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56-66. |
[2] | 方锐, 蒋裕强, 陈沁, 曾令平, 罗宇卓, 周亚东, 杜磊, 杨广广.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47-58. |
[3] | 任梦怡, 胡光义, 范廷恩, 范洪军. 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构型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41-151. |
[4] | 曹思佳, 孙增玖, 党虎强, 曹帅, 刘冬民, 胡少华. 致密油薄砂体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实效——以松辽盆地敖南区块下白垩统泉头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39-247. |
[5] | 芮志锋, 林畅松,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意义——以惠州凹陷珠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96-105. |
[6] | 李玉凤, 孙炜, 何巍巍, 杨云飞, 章新文, 严移胜. 基于叠前反演的泥页岩地层压力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113-121. |
[7] | 孙文举, 王应斌, 徐文军.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雷家碛地区盒8段致密储层“甜点”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69-77. |
[8] | 张以明, 陈树光, 崔永谦, 田建章, 王鑫, 王孟华.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安山岩岩相展布及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1-9. |
[9] | 孟 昊,钟大康,朱筱敏,刘自亮,廖纪佳,张修强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 LSC3 层序格架与沉积相[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1): 77-87. |
[10] | 常少英,张先龙,刘永福,刘炜博,余异志,史红岭 . 薄层砂体识别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以 TZ12 井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6): 72-77. |
[11] | 张水山, 刘勇江, 刘贤红. 建南地区须六段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3): 98-102. |
[12] | 郭华军,陈能贵,徐洋,邹志文,李昌,王力宝. 地震沉积学在阜东地区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84-88. |
[13] | 赵宏波,唐辉,程刚,王定峰,张于勤,张孝栋. 姬塬油田长 8 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89-95. |
[14] | 吴海波,王江,李军辉.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贝尔凹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96-101. |
[15] | 王俊怀,吴俊军,尹昌霞,吴涛,卞保力.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岩性圈闭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62-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