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5): 879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5.018
陈可洋
CHEN Keyang
摘要:
低频噪声是叠前逆时偏移成像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叠前逆时噪声的产生机制和基于拉普拉斯算 子的图像去噪机理,采用拉普拉斯算子分别在叠加成像域、共成像点域和共炮点域分别进行了叠前逆时 噪声的压制处理试验,并与高通滤波压噪方法进行对比。数值实例研究表明,偏移速度的不准确是造成 叠前低频逆时噪声的主要原因,此外正演子波波形与数值模拟记录波形的不匹配和应用相关逆时成像条 件是引入低频成像噪声的次级成因。另外,在不同域的基于拉普拉斯算子的低频噪声压制效果均较为明
显,其中在共炮点域的去噪效果最佳,且其去噪效果要优于常规滤波方法,去噪后的剖面上地层细节特征 更加清晰,共成像点道集上的水平同相轴能准确地凸显出来。
[1]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40-300. [2] 凌云.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实践与探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23-140. [3] 渥·伊尔马滋.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上、下册)[M].刘怀山,王克斌,童思友,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0-540. [4] 陈可洋.地震波数值模拟中差分近似的各向异性分析[J].石油物探,2010,49(1):19-22. [5] 陈可洋.标量声波波动方程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J].中国海上油气,2009,21(4):232-236. [6] 陈可洋.起伏地表地震波正演数值模拟[J].高原地震,2010,22(2):39-44. [7] 陈可洋.基于交错网格的弹性波波场分离数值模拟方法[J].中国石油勘探,2010,14(3):33-37. [8] 陈可洋.边界吸收中镶边法的评价[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27(2):170-175. [9] 陈可洋.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研究[J].石油物探,2010,49(5):472-477. [10] 杨微,陈可洋.加权吸收边界条件的优化设计[J].石油物探,2009,48(3):244-246. [11] 陈可洋,杨微.优化的三维地震波双重吸收边界条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32(3):179-181. [12] 陈可洋.基于高阶有限差分的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方法[J].石油物探,2009,48(5):475-478. [13] 陈可洋,杨微,吴清岭,等.几种地震波叠后深度偏移方法的比较[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32(4):257-260. [14] 陈可洋.地震波旅行时计算方法及其模型试验分析[J].石油物探,2010,49(2):153-157. [15] 陈可洋.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0,33(3):153-159. [16] 陈可洋.声波和弹性波叠后逆时深度偏移[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0,33(3):20-21. [17] 杨仁虎,常旭,刘伊克.叠前逆时偏移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8):1 902-1 913. [18] 孙文博,孙赞东.基于伪谱法的VSP 逆时偏移及其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9):2 196-2 203. [19] 董春晖,王尚旭.变时间步长有限差分法逆时偏移[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25(4):1 298-1 305. [20] 徐义.格子法在起伏地表叠前逆时深度偏移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3):839-845. [21] 李信富,张美根.显式分形插值在有限元叠前逆时偏移成像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5):1 406-1 411. [22] 丁仁伟,李振春,孙小东,等.叠前逆时深度偏移中的激发时间成像条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6):1 859-1 865. [23] 常旭,刘伊克,桂志先.反射地震零偏移距逆时偏移方法用于隧道超前预报[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5):1 482-1 488. [24] 王童奎,付兴深,朱德献,等.谱元法叠前逆时偏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3):681-685. [25] 杜启振,秦童.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多分量叠前逆时偏移[J].地球物理学报,2009,52(3):801-807. [26] 刘红伟,李博,刘洪,等.地震叠前逆时偏移高阶有限差分算法及GPU 实现[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 725-1 733. [27] 刘红伟,刘洪,邹振,等.地震叠前逆时偏移中的去噪与存储[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9):2 171-2 180. [28] 陈可洋.宽频双程走时计算方法及其波场照明分析[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0,33(4):270-274. [29] 陈可洋.各向异性弹性波动方程多分量联合叠后逆时偏移[J].内陆地震,2009,23(4):455-460. [30] 陈可洋.时限时移相关法叠前逆时成像条件及其应用[J].石油物探,2011,50(1):22-26. [31] 于常青,杨午阳,杨文采.关于油气地震勘探的基础研究问题[J].岩性油气藏,2007,19(2):117-120. [32] 肖盈,贺振华,黄德济.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地震波场数值模拟[J].岩性油气藏,2009,21(1):99-101. |
[1] | 周自强, 朱正平, 潘仁芳, 董於, 金吉能. 基于波形相控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模拟预测方法——以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南部古近系孔二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77-86. |
[2] | 何文渊, 陈可洋.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11. |
[3] | 李毕松, 苏建龙, 蒲勇, 缪志伟, 张文军, 肖伟, 张雷, 江馀.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相控岩溶刻画及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69-77. |
[4] |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Adrian J. HARTLEY. 分支河流体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1-25. |
[5] | 李胜军, 高建虎, 张繁昌, 贺东阳, 桂金咏. 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强反射地震信号消减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70-78. |
[6] | 张闻亭, 龙礼文, 肖文华, 魏浩元, 李铁锋, 董震宇.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86-197. |
[7] | 孙夕平, 张昕, 李璇, 韩永科, 王春明, 魏军, 胡英, 徐光成, 张明, 戴晓峰. 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20-228. |
[8] | 曹思佳, 孙增玖, 党虎强, 曹帅, 刘冬民, 胡少华. 致密油薄砂体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实效——以松辽盆地敖南区块下白垩统泉头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39-247. |
[9] | 吴青鹏, 吕锡敏, 陈娟, 周在华, 袁成.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54-62. |
[10] | 罗泽, 谢明英, 涂志勇, 卫喜辉, 陈一鸣. 一套针对高泥质疏松砂岩薄储层的识别技术——以珠江口盆地X油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95-101. |
[11] | 杨占龙, 沙雪梅, 魏立花, 黄军平, 肖冬生. 地震隐性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格架建立与岩性圈闭勘探——以吐哈盆地西缘侏罗系—白垩系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13. |
[12] | 周华建. 基于叠前OVT域偏移的河道砂体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12-120. |
[13] | 杨应, 杨巍, 朱仕军. 基于EEMD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59-67. |
[14] | 石战战, 王元君, 唐湘蓉, 庞溯, 池跃龙. 一种基于时频域波形分类的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4): 98-104. |
[15] | 刘腾, 王军, 张京思, 张藜, 蔡少武. 地震Wheeler域变换结合时频分析技术用于渤海油田岩性油气藏描述[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24-1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