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4): 11512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3
张文1,王禄春1,2,郭玮琪2,赵鑫3
ZHANG Wen1, WANG Luchun 1,2, GUO Weiqi2, ZHAO Xin3
摘要:
针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对象不断变差,压裂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等问题,从油藏工程角度和矿场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复相关及灰色关联方法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的筛选,分析了压裂层段有效厚度、压裂层段渗透率、压裂层段地层系数与全井地层系数比值、压裂前全井含水、压裂前全井日产液、压裂前压差等6 项压裂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数据组合处理方法(GMDH)建立了压裂增油量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运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原理建立了压裂增油量经济界限模型,明确了压裂增油是否经济有效与压裂井投入及相应成本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及建立的压裂增油量预测模型和经济界限模型,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潜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卓兴家,郭献广,刘宏,等.低渗透油藏压裂前后在不同驱动方式下的开发效果[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2):15-17. [2] 庞彦明,郭洪岩,黄德利,等. 低丰度葡萄花油层压裂投产的模拟效果及现场试验[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25(3):70-72 . [3] 秦同洛,李荡,陈元千,等.实用油藏工程方法[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64-65. [4] 文华,孙娜,田华丰,等. 基于灰色建模法的Logistic 模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3):108-110. [5] 张成栋,吴宝峰.水驱油井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8):118-119. [6] 李金洪,王子梅,赵祥庆,等.油井水力压裂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1):76-77. [7] 彭得兵,唐海,李呈祥,等.灰色关联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0,22(3):132- 136 . [8] 欧阳传湘,涂志勇,付蓉,等.灰色综合评判法优选压裂井[J].岩性油气藏, 2009,21(3):101- 104 . [9] 杨茜茜,李相方,吴琼,等.开发技术对气藏阶段采收率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岩性油气藏, 2011,23(1):107- 110 . [10] 李国锋,王德安,成勇,等.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优选大牛地气田压裂井层[J].岩性油气藏,2011,23(1):114- 117 . [11] 何跃, 鲍爱根,贺昌政,等.自组织建模方法和GDP 增长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2):139- 142 . [12] 刘光中, 颜科琦, 康银劳,等.基于自组织理论的GMDH 神经网络算法及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7):464-469. |
[1] | 张天择, 王红军, 张良杰, 张文起, 谢明贤, 雷明, 郭强, 张雪锐. 射线域弹性阻抗反演在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56-65. |
[2] |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扩散吸附作用下CO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81-188. |
[3] | 闫建平, 来思俣, 郭伟, 石学文, 廖茂杰, 唐洪明, 胡钦红, 黄毅. 页岩气井地质工程套管变形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14. |
[4]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5] | 李长海, 赵伦, 刘波, 赵文琪, 王淑琴, 李建新, 郑天宇, 李伟强.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连通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13-123. |
[6] | 陈叔阳, 何云峰,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24-135. |
[7] | 周浩, 梁利侠. 水平井探测半径计算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57-168. |
[8] | 杨兆臣, 卢迎波, 杨果, 黄纯, 弋大琳, 贾嵩, 吴永彬, 王桂庆.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2蓄能压裂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78-184. |
[9] | 包汉勇, 刘超, 甘玉青, 薛萌, 刘世强, 曾联波, 马诗杰, 罗良.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22. |
[10] | 王雪柯, 王震, 计智锋, 尹微, 姜仁, 侯珏, 张艺琼.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54-62. |
[11] | 罗贝维, 尹继全, 胡广成, 陈华, 康敬程, 肖萌, 朱秋影, 段海岗. 阿联酋西部地区白垩系森诺曼阶高孔渗灰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63-71. |
[12] | 范蕊, 刘卉, 杨沛广, 孙星, 马辉, 郝菲, 张珊珊. 阿曼盆地A区白垩系泥岩充填型碳酸盐岩溶蚀沟谷识别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72-81. |
[13] | 郭海峰, 肖坤叶, 程晓东, 杜业波, 杜旭东, 倪国辉, 李贤兵, 计然. 乍得Bongor盆地花岗岩潜山裂缝型储层有效渗透率计算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17-126. |
[14] | 刘亚明, 王丹丹, 田作基, 张志伟, 王童奎, 王朝锋, 阳孝法, 周玉冰. 巴西桑托斯盆地复杂碳酸盐岩油田火成岩发育特征及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27-137. |
[15] | 唐昱哲, 柴辉, 王红军, 张良杰, 陈鹏羽, 张文起, 蒋凌志, 潘兴明. 中亚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侏罗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预测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47-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