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6): 758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3
林玉祥,王玉伟,孟 彩,韩继雷
摘要:
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 潍北凹陷主要有 2 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 个不整合面,其中 Ng/Es4(Ng/Ek1)及 Ek2下/Ek3 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 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1]张照录,王华,杨红.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33-135. [2]吴楠,刘显凤.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述评[J].断块油气田,2007,14(3):4-6. [3]张振宇.潍北凹陷储层精细描述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研究[D]. 成都:西南石油学院,2005:13-100. [4]程有义,梁书义,丘东洲.潍北凹陷中新生代层序地层的沉积模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21(4):21-27. [5]李晓清. 潍北走滑盆地形成演化与含油气系统[D].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3:144-210. [6]史翠娥. 潍北凹陷孔店组油藏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27(2):1-3. [7]袁东山,张枝焕,曾艳涛,等.昌潍坳陷潍北凹陷深层孔二段烃源岩有机相[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4):211-213. [8]史翠娥,杨慧臣,尚刚,等.潍北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分布及油源对比[J].断块油气田,2013,20(6):609-712. [9]赵忠新,王华,郭齐军,等.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6):527-532. [10]沈朴,张善文,林会喜,等.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综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17(4):4-8. [11]张满郎,李熙喆,谷江锐,等.砂体组合的划分及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山 2 段、盒 8 段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9,21(2):12-18. [12]曾溅辉,邱楠生,宫秀梅,等.济阳、昌潍坳陷深层(Ek—Es4)油气成藏机理及模拟实验研究[R].北京:石油大学(北京),2003:1-2. [13]汪巍,沈忠民,陈义才,等.潍北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1):42-47. [14]张新顺,王建平,李亚晶,等.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评述[J].岩性油气藏,2013,25(2):123-128. |
[1] | 周洪锋, 吴海红, 杨禹希, 向红英, 高吉宏, 贺昊文, 赵旭.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B51井区白垩系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85-97. |
[2] | 朱彪, 邹妞妞, 张大权, 杜威, 陈祎. 黔北凤冈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47-158. |
[3] | 卢科良, 吴康军,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59-168. |
[4] | 夏茂龙, 张本健, 曾乙洋, 贾松, 赵春妮, 冯明友, 李勇, 尚俊鑫. 川中地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50-60. |
[5] | 魏全超, 李小佳, 李峰, 郝景宇, 邓双林, 吴娟, 邓宾, 王道军.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缘旺苍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裂缝脉体发育特征及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62-70. |
[6] | 梁小聪, 牛杏, 胡明毅, 黎洋, 胡忠贵, 蔡全升. 湘鄂西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02-114. |
[7] | 王亮, 苏树特, 马梓柯, 蒲静, 姚蔺芳, 刘宇, 罗洋. 川中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9-31. |
[8] | 阮蕴博, 周刚, 霍飞, 孙豪飞, 郭佩, 罗涛, 蒋华川, 文华国.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源储特征及配置关系[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139-151. |
[9] | 康家豪, 王兴志, 谢圣阳, 曾德铭, 杜垚, 张芮, 张少敏, 李阳. 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53-65. |
[10] | 李璐萍, 梁金同, 刘四兵, 郭艳波, 李堃宇, 和源, 金九翔. 川中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39-48. |
[11] | 李晓辉,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志萍, 王启明. 辽东湾坳陷东北部新近系馆陶组辫曲过渡型河流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93-103. |
[12] | 张本健, 徐唱, 徐亮, 周刚, 丁熊.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三段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54-163. |
[13] | 马正武, 官大勇, 王启明, 刘尧均, 李晓辉. 辽中凹陷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31-140. |
[14] | 刘宗堡, 李雪, 郑荣华, 刘化清, 杨占龙, 曹松.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13. |
[15] | 张本健, 田云英, 曾琪, 尹宏, 丁熊. 四川盆地西北部三叠系须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20-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