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4): 128131.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4
李传亮
LI Chuanliang
摘要:
地层中存在2 种双重介质:裂缝-孔隙型和裂缝-溶洞型。这2 种双重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试井曲线上出现“凹子”特征,而裂缝-溶洞型则不出现。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的产量递减较快,而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油藏则递减较慢。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在渗流机制和生产特征上都与单一介质十分类似,因而等价于单一介质。
[1] 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01-119. [2] 葛家理.油气层渗流力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187. [3] 李传亮.油藏工程原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244-246. [4] 刘能强. 实用现代试井解释方法(第三版)[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08-134. [5] 卢德唐,郭冀义,郑新权.试井分析理论及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13-238. [6] 李柏林,涂兴万,李传亮.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产量递减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3):132-134. |
[1] |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扩散吸附作用下CO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81-188. |
[2] | 苏皓, 郭艳东, 曹立迎, 喻宸, 崔书岳, 卢婷, 张云, 李俊超.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特征及保压开采对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78-188. |
[3]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4] | 白佳佳, 司双虎, 陶磊, 王国庆, 王龙龙, 史文洋, 张娜, 朱庆杰. DES+CTAB复配驱油剂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69-177. |
[5] | 卜旭强, 王来源, 朱莲花, 黄诚, 朱秀香.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断控缝洞型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52-160. |
[6] | 李传亮,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单高军, 李斌会, 朱苏阳. 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的水驱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63-171. |
[7] | 孙会珠, 朱玉双, 魏勇, 高媛. CO2驱酸化溶蚀作用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36-142. |
[8] | 钱真, 李辉, 乔林, 柏森. 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159-165. |
[9] | 黄广庆. 离子组成及矿化度对低矿化度水驱采收率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29-133. |
[10] | 韩培慧, 闫坤, 曹瑞波, 高淑玲, 佟卉. 聚驱后油层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143-150. |
[11] | 景紫岩, 张佳, 李国斌, 竺彪, 韩国庆, 刘双双. 泡沫混排携砂解堵机理及影响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154-160. |
[12] | 杨红, 王宏, 南宇峰, 屈亚宁, 梁凯强, 江绍静. 油藏CO2驱油提高采收率适宜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40-146. |
[13] | 刘晨, 王凯, 王业飞, 周文胜. 针对A油田的抗温、抗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52-158. |
[14] | 郭 平,许清华,孙 振,杜建芬,汪周华. 天然气藏 CO2驱及地质埋存技术研究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3): 6-11. |
[15] | 李海涛,李 颖,李亚辉,王 科. 低盐度注水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2): 119-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