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1): 535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1.010
张俊杰1,闫长辉1,2,陈青1,刘惠民3,王永诗3
ZHANG Junjie1,YAN Changhui 1,2,CHEN Qing1,LIU Huimin3,WANG Yongshi3
摘要:
根据东营凹陷相-势控藏理论,结合相关调研资料对相-势控藏作用的原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量化地讨论了成藏期“相”、“势”的恢复,认为包裹体恢复的古压力为充注完成后的“剩余压力”。结合成藏期阶段式充注的特点,讨论了充注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关系。探讨性地采用了类比法研究了成藏期的储层孔隙结构,以利92—利54—利853 剖面为例求解了成藏期含油饱和度关系式,并计算了剖面在各个成藏期的含油饱和度,认为利85 区块成藏第三期为主要充注时期。
[1] 李丕龙,张善文,宋国奇,等.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坳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1):3-10. [2] 张善文.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31-740. [3] 庞雄奇,李丕龙,张善文,等.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641-652. [4] 王永诗.油气成藏“相-势”耦合作用探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5):472-476. [5] 马中良,曾溅辉,王洪玉.砂岩透镜体“相-势”控藏实验模拟[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347-350. [6] 伍松柏.东营凹陷“相-势”控藏作用原理分析及思索[J].海洋石油,2008,28(2):46-51. [7] 王威,李臻,田敏,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岩性油气藏,2009,21(2):121-125. [8] 于兴河,姜辉,李胜利,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充填模式及其控制因素———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7,19(1):39-45. [9] 郭长敏,施振生.歧口凹陷沙一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岩性油气藏,2009,21(1):34-39. [10] 夏景生,王志坤,陈刚,等.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扇油藏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1):55-60. [11] 谢锐杰.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下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3):39-43. [12] 闫长辉,陈青,张善文,等.透镜状砂岩体阶段式充注机理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6,13(6):29-31. [13] 王允诚,向阳,邓礼正,等.油层物理学[M].成都:四川出版社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
[1] | 张天择, 王红军, 张良杰, 张文起, 谢明贤, 雷明, 郭强, 张雪锐. 射线域弹性阻抗反演在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56-65. |
[2] | 陈叔阳, 何云峰,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24-135. |
[3] | 宋兴国, 陈石, 杨明慧, 谢舟, 康鹏飞, 李婷, 陈九洲, 彭梓俊.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Ⅰ16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99-109. |
[4] | 倪新锋, 沈安江, 乔占峰, 郑剑锋, 郑兴平, 杨钊.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成因及勘探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44-158. |
[5] | 宋传真, 马翠玉.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油水流动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50-158. |
[6] | 武中原, 张欣, 张春雷, 王海英. 基于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20-128. |
[7] | 仲鸿儒, 成育红, 林孟雄, 高世臣, 仲婷婷. 基于SOM和模糊识别的复杂碳酸盐岩岩性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84-91. |
[8] | 耿晓洁, 林畅松, 吴斌. 古地貌对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结构及分布的控制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4): 46-55. |
[9] | 司马立强,李 清,杨 毅,陈 强 . 用 J 函数法求取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方法探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6): 106-110. |
[10] | 石战战,庞溯,唐湘蓉,贺振华. 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碳酸盐岩储层低频伴影识别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114-118. |
[11] | 韩长城,林承焰,马存飞. 地震多属性优选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67-70. |
[12] | 王振宇,杨柳明,马锋,杨柳燕,臧诗清,罗新生.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1): 20-25. |
[13] | 范昱,陈洪德,林良彪,朱志军,隆轲,淡永. 黔南独山地区上石炭统大埔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Z1): 37-43. |
[14] | 孙勤华,刘晓梅,刘建新,张继娟. 利用波形分析技术半定量预测塔中碳酸盐岩储层[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1): 101-103. |
[15] | 李宇翔,李国蓉,顾炎午,潘中亮,姜忠正,胡雯燕,汤鸿伟,罗鹏. 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溶蚀作用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2): 45-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