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Z1): 374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Z1.009
范昱1,2,陈洪德1,3,林良彪1,3,朱志军4,隆轲5,淡永1
FAN Yu 1,2, CHEN Hongde 1,3, LIN Liangbiao 1,3, ZHU Zhijun4, LONG Ke5, DAN Yong1
摘要:
黔南地区上石炭统发育一套巨厚层碳酸盐岩沉积,其具有分布面积广、地层发育完整、沉积厚度大等特点。然而,该地区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做好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对黔南海相地层资源潜力和前景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野外实测资料、室内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鉴定及储层物性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大埔组各种岩性的储层特征。大埔组岩性主要为生屑灰岩、微晶灰岩、云质灰岩、(含)灰质云岩、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原生孔隙相对不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整体属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岩性、成岩作用及构造裂缝,沉积相对储层发育控制不明显。隐伏的构造裂缝发育带及埋藏白云石化带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工作的重点。
[1] 陈洪德,曾允孚.右江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演化讨论[J].岩相古地理,1990,11(1):28-37. [2] 陈洪德,张锦泉,刘文均.泥盆纪—石炭纪右江盆地结构与岩相古地理演化[J].广西地质,1994,11(2):15-23. [3] 侯中健,陈洪德,田景春,等.右江盆地海相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界面成因类型与盆地演化[J]. 沉积学报,2000,18(2):205-209. [4]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94-226. [5] 陈洪德,黄福喜,徐胜林,等.中上扬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J].矿物岩石,2009,29(4):7-15. [6] 王允诚.油气储层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89-120.[7] 郑荣才,耿威,周刚,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 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2):1-8. [8] 叶朝阳,秦启荣,龙胜祥,等.川西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9,21(1):61-65. [9] 刘树根,黄文明,张长俊,等.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岩性油气藏,2008,20(2):6-15. [10] 南珺祥,王素荣,姚卫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8 特低渗储层微裂缝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40-43. |
[1] | 张天择, 王红军, 张良杰, 张文起, 谢明贤, 雷明, 郭强, 张雪锐. 射线域弹性阻抗反演在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56-65. |
[2] | 陈叔阳, 何云峰,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24-135. |
[3] | 宋兴国, 陈石, 杨明慧, 谢舟, 康鹏飞, 李婷, 陈九洲, 彭梓俊.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Ⅰ16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99-109. |
[4] | 倪新锋, 沈安江, 乔占峰, 郑剑锋, 郑兴平, 杨钊.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成因及勘探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44-158. |
[5] | 宋传真, 马翠玉.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油水流动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50-158. |
[6] | 马正武, 官大勇, 王启明, 刘尧均, 李晓辉. 辽中凹陷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31-140. |
[7] | 徐诗雨, 林怡, 曾乙洋, 赵春妮, 何开来, 杨京, 黎洋, 祝怡.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63-72. |
[8] | 熊加贝, 何登发. 全球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87-200. |
[9] | 赵小萌, 郭峰, 彭晓霞, 张翠萍, 郭岭, 师宇翔. 鄂尔多斯盆地安边地区延10砂质辫状河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24-134. |
[10] | 尹兴平, 蒋裕强, 付永红, 张雪梅, 雷治安, 陈超, 张海杰.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相及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41-51. |
[11] | 武中原, 张欣, 张春雷, 王海英. 基于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20-128. |
[12] | 田清华, 刘俊, 张晨, 王文胜, 黄丹. 苏里格气田下古生界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33-42. |
[13] | 仲鸿儒, 成育红, 林孟雄, 高世臣, 仲婷婷. 基于SOM和模糊识别的复杂碳酸盐岩岩性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84-91. |
[14] | 段治有, 李贤庆, 陈纯芳, 马立元, 罗源. 杭锦旗地区J58井区下石盒子组气水分布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45-54. |
[15] | 王良军. 川北地区灯影组四段优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35-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