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1): 404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8
潘静文1,2,文志刚1,2,刁帆1,2,臧成广1,2
PAN Jingwen 1,2,WEN Zhigang 1,2,DIAO Fan 1,2,ZANG Chengguang 1,2
摘要:
针对西峰油田庄36 井区面临单井产量下降和含水上升较快的问题,应用测井资料、岩石薄片、扫 描电镜、X 衍射、粒度分析、压汞测定等资料,对长81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特征等进行了深 入分析。结果表明:庄36 井区长81储层属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长 石砂岩,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孔喉结构类型属小孔隙、微细喉道型,其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 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物性明显好于河道侧翼。根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 将研究区储层分为4 类,即Ⅰ 类储层为好储层、Ⅱ类储层为较好储层、Ⅲ 类储层为较差储层、Ⅳ 类储层 为差储层。研究区含水上升井主要分布在Ⅲ 类和Ⅳ 类储层中,Ⅰ 类储层的单井产量高且稳产,分类结 果符合实际。
[1]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92-105. [2] 黄龙,田景春,肖玲,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 砂岩储层特征及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8,20(1):84-88. [3] 赵澄林,胡爱梅,陈碧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285-1997 油气储层评价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6. [4] 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31-180. [5] 魏钦廉,郑荣才,肖玲,等.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 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4):45-50. [6] 李凤杰,王多云,徐旭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365-369. [7] 郑浚茂,庞明.碎屑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61-63. [8] 刁帆,文志刚.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延长组长4+52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J].岩性油气藏,2011,23(4):53-58. [9] 贺艳祥,黄思静,胡作维,等.鄂尔多斯盆地姬源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 油层组成岩作用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2):42-47. [10] 李福垲.砂岩油层中黏土矿物对储集层性质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0,7(6):69-81. [11] 王芳,张春生,肖梦华,等.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11 储层物性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3):55-59. [12] 徐波,孙卫.姬源油田长4+5 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与成岩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6):953-958. [13] 汪洋,王桂成,王羽君,等.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22(3):48-52. [14] 张路崎,陈恭洋.白豹—坪庄地区延长组长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1):75-82. [15] 姚永朝,文志刚.西峰油田长8 油藏地质研究及储层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3):419-421. [16] 李南星,刘林玉,郑锐,等.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超低渗透储层评价[J].岩性油气藏,2011,23(2):41-45. [17] 刘锐娥,李文厚,陈孟晋,等.鄂尔多斯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储层评价及勘探前景[J]. 古地理学报,2006,8 (4):531-538. [18] 赵靖舟,吴少波,武富礼.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7,19(3):28-31. |
[1]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2]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与采油产能关系——以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06-117. |
[3] | 未志杰, 康晓东. 煤层气藏强化采收全流固耦合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81-188. |
[4] | 孔垂显, 巴忠臣, 崔志松, 华美瑞, 刘月田, 马晶. 火山岩油藏压裂水平井应力敏感产能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166-175. |
[5] | 杨丽莎, 陈彬滔, 马轮, 史忠生, 薛罗, 王磊, 史江龙, 赵艳军. 陆相湖盆坳陷期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及耦合关系——以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新近系Jimidi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27-38. |
[6] | 李紫晗, 何玉发, 张滨海, 钟海全. 深水气井测试温压场耦合模型求解及实现[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63-171. |
[7] | 宋宣毅, 刘月田, 马晶, 王俊强, 孔祥明, 任兴南. 基于灰狼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产能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34-140. |
[8] | 苏朋辉, 夏朝辉, 刘玲莉, 段利江, 王建俊, 肖文杰. 澳大利亚M区块低煤阶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及合理开发方式[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21-128. |
[9] | 罗群, 王井伶, 罗家国, 吴安彬. “非常规油气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概述[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12. |
[10] | 姬靖皓, 席家辉, 曾凤凰, 杨啟桂. 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57-164. |
[11] | 未志杰, 康晓东, 刘玉洋, 曾杨. 煤层气藏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151-158. |
[12] | 李传亮, 朱苏阳, 柴改建, 董凤玲. 直井与水平井的产能对比[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N): 12-16. |
[13] | 徐波, 王建, 于乐丹, 王凯泽, 董凤娟, 刘峰. 致密油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姜家川地区长8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109-116. |
[14] | 潘有军, 荆文波, 徐赢, 赵嗣君, 李继成, 陶登海.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产能预测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59-164. |
[15] | 李小龙, 许华儒, 刘晓强, 王涛, 张凯文, 曲占庆. 径向井压裂裂缝形态及热采产能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154-1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