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2): 536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1
司学强1,陈薇1,杨志力1,王鑫1,桑廷义2,文川江3
SI Xueqiang1, CHEN Wei1, YANG Zhili1, WANG Xin1, SANG Tingyi2, WEN Chuanjiang3
摘要:
研究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地层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明确勘探方向,有必要建立火 山岩岩相与地震相响应关系并进行火山岩识别和预测。从钻井岩心和铸体薄片研究入手,在明确研究区 火山岩岩性和岩相特征基础上,通过详细的井震标定,结合目的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归纳出岩相与地震相 的响应关系,进而开展了火山岩储层预测。研究表明: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岩相以溢流相、火山岩沉积相为 主;地震反射主要表现为弱振幅空白透镜状反射相、中—弱振幅弱连续丘状反射相、中—强振幅中连续层 状反射相;岩相识别和预测认为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具中心式喷发特征,火山体呈层状或锥状,且具陆上和 水下喷发并存的特征。结合成藏条件,认为中距火山口的杏仁状熔岩分布区是有利勘探区带。
[1] 耳闯,王英民,刘超,等.火山岩相类型、特征和岩相-地震相响应关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0,29(4):1-6. [2] 宋吉杰.松辽盆地北部兴城地区火山岩地震预测[J].石油地球物理,2007,42(3):315-317. [3] 张明学,吴杰,胡玉双.松辽盆地丰乐地区营城组火山岩储层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6):2145-2150. [4] 邹才能,赵文智,贾承造,等.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3):257-270. [5] 刘俊田,朱有信,李在光,等.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岩性油气藏,2009,21(3):23-28. [6] 刘俊田,刘媛萍,郭沫贞,等.三塘湖盆地牛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相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岩性油气藏,2009,21(2):64-69. [7] 赵澄林,孟卫工,金春爽,等.辽河盆地火山岩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45-64. [8] 王璞珺,元林,刘万洙,等.松辽盆地火山岩相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2003,33(4):449-457. [9] 李全胜.三塘湖盆地牛东地区火山岩油气藏识别技术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2):87-90. [10] 邵正奎,孟宪禄,王洪艳,等.松辽盆地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1):33-37. [11] 刘为付,孙立新,刘双龙.松辽盆地莺山断陷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及分布规律[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9):256-259. [12] 崔泽宏,汤良杰.塔河地区火山岩地震相及勘探潜力[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3):252-254. [13] 周路,靳利超,雷德文,等.北三台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地震响应及分布规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5-10. [14] 张立伟,师永民,李江海.徐家围子断陷营一段火山岩旋回测井响应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3):481-486. |
[1] | 苏皓, 郭艳东, 曹立迎, 喻宸, 崔书岳, 卢婷, 张云, 李俊超.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特征及保压开采对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78-188. |
[2] | 白佳佳, 司双虎, 陶磊, 王国庆, 王龙龙, 史文洋, 张娜, 朱庆杰. DES+CTAB复配驱油剂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69-177. |
[3] | 李传亮,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单高军, 李斌会, 朱苏阳. 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的水驱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63-171. |
[4] | 张运来, 陈建波, 周海燕, 张吉磊, 章威. 海上底水油藏水平井水驱波及系数定量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146-153. |
[5] | 黄广庆. 离子组成及矿化度对低矿化度水驱采收率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29-133. |
[6] | 韩培慧, 闫坤, 曹瑞波, 高淑玲, 佟卉. 聚驱后油层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143-150. |
[7] | 赖书敏.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细分注水界限研究——以胜利油田整装油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124-130. |
[8] | 张运来, 廖新武, 胡勇, 李廷礼, 苏进昌. 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4): 120-126. |
[9] | 刘晨, 王凯, 王业飞, 周文胜. 针对A油田的抗温、抗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52-158. |
[10] | 李海涛,李 颖,李亚辉,王 科. 低盐度注水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2): 119-126. |
[11] | 李 军,张军华,谭明友,崔世凌,曲志鹏,于景强. CO2驱油及其地震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1): 128-134. |
[12] | 汤明光,刘清华,张贵才,陈立峰. 抗垢碱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125-130. |
[13] | 张黎黎,谢刚,巨登峰,谢娟,郝惠军,郝国永. 微悬浮乳液堵调剂性能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112-116. |
[14] | 关恒. 基于液油比的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指标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5): 100-103. |
[15] | 叶安平,郭平,王绍平,程忠钊,简瑞. 利用PR 状态方程确定CO2 驱最小混相压力[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125-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