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2): 364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2.006
赵宏波,何昕睿,王筱烨,谷道会
ZHAO Hongbo, HE Xinrui, WANG Xiaoye, GU Daohui
摘要:
为了研究潮水盆地中生代断层展布特征、断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断裂系统是否控制沉积作用,借助地震剖面绘制出了盆地内多条地震地质剖面和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断裂展布图。 研究认为:盆地内主要经历了 4 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其中早—中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沉积作用;晚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对沉积无影响;早白垩世仅在陈家新井凹陷形成一些小型正断层,其对沉积作用影响不大;新生代除了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外,部分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反转。 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成盆期、晚侏罗世的坳陷期、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期和新生代喜山运动的改造消亡期 4 个阶段。 盆地内生油层、储层和盖层发育良好,具有形成构造圈闭的条件,沿着断裂带寻找构造圈闭将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1] 罗开平,范小林.河西走廊及邻区中新生代成盆背景与盆地原型[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5):432-436. [2] 王贞,邓亚婷,任玉梅,等.潮水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及找煤潜力[J].陕西地质,2007,25(1):28-37. [3] 卢进才,陈践发.古亚洲与特提斯交汇带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J].西北地质,2006,39(3):41- 42. [4] 李双泉.潮水盆地与酒西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对比[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4):464-468. [5] 吴少波,白玉宝,杨有运.潮水盆地长山剖面青土井组网状河沉积特征初探[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7,12(4):8-11. [6] 张磊,钟建华,钟富平,等.潮水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J].断块油气田,2009,16(1):12-15. [7] 门相勇,赵文智,王智诒.潮水盆地金昌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含油气远景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1):23-26. [8] 冯建辉,吕延仓,谭试典.中国石油构造样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3-58. [9] 陈发景,汪新文.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分析[J].地学前缘2000,7(4):459-469. [10] 李雄.潮水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2):17-20. [11] 郭庆银,陈祖伊,刘红旭,等.北山—走廊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地产铀远景评价[J].铀矿地质,2006,22(6):321-327. [12] 李卫红.北山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演化、新构造运动规律及其与砂岩铀矿成矿关系[J].西北铀矿地质,2002,28(2):4-8. [13] 李清河,张元生,涂毅敏,等.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壳速度结构及速度与电性的联合解释[J].地球物理学报,1998,41(2):197-208. [14] 李翠,房玉涛,李道勇,等.潮水盆地阿右旗坳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山东国土资源,2011,27(11):14-16. [15] 陈发景.伸展断陷盆地分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3-7. [16] 王燮培.石油勘探构造分析[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1. [17] 张莹.伸展褶皱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2,24(2):16-20. [18] 任森林,刘琳,徐雷.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1,23(5):101-105. [19] 刘震,陈艳鹏,赵阳,等.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J].岩性油气藏,2007,19(2):121-128. [20] 王昌桂,马国福.潮水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前景[J].新疆石油地质,2008,29(4):466-469. |
[1] | 张天择, 王红军, 张良杰, 张文起, 谢明贤, 雷明, 郭强, 张雪锐. 射线域弹性阻抗反演在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56-65. |
[2] | 周自强, 朱正平, 潘仁芳, 董於, 金吉能. 基于波形相控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模拟预测方法——以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南部古近系孔二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77-86. |
[3] | 何文渊, 陈可洋.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11. |
[4] | 李长海, 赵伦, 刘波, 赵文琪, 王淑琴, 李建新, 郑天宇, 李伟强.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连通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13-123. |
[5] | 陈叔阳, 何云峰,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24-135. |
[6] | 李毕松, 苏建龙, 蒲勇, 缪志伟, 张文军, 肖伟, 张雷, 江馀.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相控岩溶刻画及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69-77. |
[7] | 王雪柯, 王震, 计智锋, 尹微, 姜仁, 侯珏, 张艺琼.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54-62. |
[8] | 罗贝维, 尹继全, 胡广成, 陈华, 康敬程, 肖萌, 朱秋影, 段海岗. 阿联酋西部地区白垩系森诺曼阶高孔渗灰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63-71. |
[9] | 范蕊, 刘卉, 杨沛广, 孙星, 马辉, 郝菲, 张珊珊. 阿曼盆地A区白垩系泥岩充填型碳酸盐岩溶蚀沟谷识别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72-81. |
[10] | 刘亚明, 王丹丹, 田作基, 张志伟, 王童奎, 王朝锋, 阳孝法, 周玉冰. 巴西桑托斯盆地复杂碳酸盐岩油田火成岩发育特征及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27-137. |
[11] | 唐昱哲, 柴辉, 王红军, 张良杰, 陈鹏羽, 张文起, 蒋凌志, 潘兴明. 中亚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侏罗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预测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47-158. |
[12] |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Adrian J. HARTLEY. 分支河流体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1-25. |
[13] | 李胜军, 高建虎, 张繁昌, 贺东阳, 桂金咏. 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强反射地震信号消减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70-78. |
[14] | 王建功, 李江涛, 李翔, 高妍芳, 张平, 孙秀建, 白亚东, 左洺滔. 柴西地区新生界湖相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组合差异性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17. |
[15] | 宋兴国, 陈石, 杨明慧, 谢舟, 康鹏飞, 李婷, 陈九洲, 彭梓俊.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FⅠ16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99-1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