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4): 91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2
纪友亮1,王勇2,李清山1,胡斌2
摘要:
根据岩心、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高邮凹陷的主力勘探层系———古近系戴南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综合研究。 首先,根据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对层序进行划分,将戴南组划分为 3 个三级层序和 8 个四级层序,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 其次,建立了 2 种层序发育模式,一种为完整型湖泊层序发育模式,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另一种为不完整型湖泊层序发育模式,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构成。 最后,通过分析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构造沉降速率是控制三级层序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引起的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率是控制四级层序结构的主要因素。
[1] 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2000,25(3):260-265. [2] 解习农.断陷盆地构造作用与层序样式[J].地质论评,1996,42(3):398-412. [3] 李思田,林畅松,解习农,等.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J].地学前缘,1995,2(3/4):133-136. [4] 姜在兴,李华启,王留奇,等.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5-29. [5] 纪友亮,张世奇.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2-39. [6] 纪友亮,张世奇,张宏,等.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层序成因机制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195. [7] 操应长,姜在兴,夏斌,等.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2):23-26. [8] 操应长,姜在兴,王留奇,等.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及界面识别标志[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0(4):1-5. [9] 张文华.层序地层学中的若干问题[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2):18-21. [10] 徐怀大.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83-89. [11] 张世奇,纪友亮.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模式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5):23-28. [12] 邓宏文,王红亮,宁宁.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J].地学前缘,2000,7(4):305-313. [13] 赵澄林,朱平,陈方鸿.高邮凹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166. [14] 于兴河,姜辉,李胜利,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充填模式及其控制因素———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J].岩性油气藏, 2007,19(1):39-45. [15] 王英民.对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中层序分级混乱问题的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7,19(1): 9-15. [16] 董荣鑫.高邮凹陷戴南—三垛组古生物与沉积环境演变[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3):366-370. [17] 史光辉,郑元财,周彬,等.高邮凹陷陡坡带戴南组断裂结构、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3):195-197. [18] 李玉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隐蔽油气藏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8,13(1):21-27. [19] 张喜林,朱筱敏,钟大康,等.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第三系—上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特征[J].沉积学报,2004,22(3):393-399. [20] 张喜林,朱筱敏,郭长敏,等.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J].沉积学报,2006,24(1):81-89. [21] 张喜林,朱筱敏,钟大康,等.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沉积相及其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J].古地理学报,2005,7(2):207-218. [22] 张喜林,朱筱敏,杨俊生.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地震相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44-47. [23] 陆红梅.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陆相层序地层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9,7(1):18-22. [24] 刘小平,杨立干,徐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始新统剥蚀厚度恢复[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2):128-130. [25] 任红民,陈丽琼,王文军,等.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复[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1):52-57. [26] 邓丽娟,夏连军,张列平,等.苏北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探讨———以高邮凹陷为例[J].复杂油气藏,2009,2(1):14-19. |
[1] | 潘树新, 许多年, 唐勇, 曲永强, 王国栋, 董雪梅, 胡婷婷, 马永平.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柳树沟河沉积体系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26-36. |
[2] | 屈童, 高岗,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规律模拟实验——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24-33. |
[3] | 王乔, 宋立新, 韩亚杰, 赵会民, 刘颖.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02-113. |
[4] | 隋立伟. 塔南凹陷古地貌特征对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48-58. |
[5] | 刘腾, 王军, 张京思, 张藜, 蔡少武. 地震Wheeler域变换结合时频分析技术用于渤海油田岩性油气藏描述[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24-132. |
[6] | 陈骥, 姜在兴, 刘超, 许文茂. “源-汇”体系主导下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71-79. |
[7] | 杨占龙, 肖冬生, 周隶华, 黄云峰, 黄小鹏, 沙雪梅. 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下的陆相湖盆精细沉积体系研究——以吐哈盆地西缘侏罗系—古近系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1-10. |
[8] | 张辉, 吴子瑾, 周伟, 于兴河, 孙乐, 胡勇, 谭程鹏. 北部湾盆地WZA区流一上亚段源-汇分析及沉积相展布[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55-66. |
[9] | 张昌民, 胡威, 朱锐, 王绪龙, 侯国伟. 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9. |
[10] | 陈锋,朱筱敏,葛家旺,黎明,吴陈冰洁.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昌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4): 67-77,94. |
[11] | 江 涛,李慧勇,李新琦,许 鹏,胡安文. 渤西沙垒田凸起走滑断裂背景下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72-175. |
[12] | 胡斌,张靓,季汉成,郭新安,陈栋.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时空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4): 22-27. |
[13] | 朱筱敏,黄捍东,代一丁,朱世发,陶文芳,刘从印. 珠江口盆地番禺 4 洼文昌组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4): 1-8. |
[14] | 陶文芳,朱筱敏,范乐元,陈贺贺.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 X 区西斜坡 AG 组—Tendi 组沉积体系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51-58. |
[15] | 郭华军,陈能贵,徐洋,邹志文,李昌,王力宝. 地震沉积学在阜东地区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84-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