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2): 374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6
王昌勇1, 郑荣才1, 王建国2, 曹少芳3, 肖明国3
WANG Changyong1, ZHENG Rongcai1, WANG Jianguo2, CAO Shaofang3, XiaoMingguo3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 大多数人认为属于辫状河沉积。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岩石类型、特征、沉积相标志研究后认为, 八道湾组沉积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体系, 并对八道湾组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论证了该区继晚三叠世末期的湖平面大幅度下降, 伴随湖盆的衰亡, 八道湾组进入早期( J1b53) 广泛的沼泽沉积环境, 随着泥沙的带入, 沼泽逐渐消亡, 而河流作用加强, 地层逐渐由东向西超覆, 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 至J1b5 亚期晚时( J1b51) 湖平面开始迅速上升, 发育了大片的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在J1b4 亚期湖平面又迅速下降, 导致浅湖沉积退出研究区; J1b 2+3亚期再次发生湖侵作用, 以大面积的浅湖沉积为特征; 而J1b1 亚期伴随着湖平面的再次下降, 河流作用逐渐减弱, 泥质沉积日渐增多, 在八道湾组末期重新又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沉积环境。
[ 1] 旷红伟, 高振中, 王昌勇, 等.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八道湾组测井层序地层学研究[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7, 27( 1) : 62- 66. [ 2] 冯增昭主编.沉积岩石学( 第二版)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 3] 吴崇筠, 薛叔浩.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 [ 4] 于兴河.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 5] 何幼斌, 高振中.海南岛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沉积相[ J] .古地理学报, 2006, 8( 3) : 365- 376. [ 6] 李维锋, 高振中, 彭德堂, 等.库车凹陷中生界三种类型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J] .沉积学报, 1999, 17( 3) :430- 434. [ 7] 李维锋, 何幼斌, 彭德堂, 等.新疆尼勒克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J] .沉积学报, 2001, 19( 4) : 512- 516. [ 8] 李君, 黄志龙, 李佳, 等.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长期隆升背景下的油气成藏模式[ 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 57- 61. [ 9] 易定红, 石兰亭, 贾义蓉, 等.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阿尔善组层序地层与隐蔽油藏[ 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 68- 72. |
[1]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2] | 司马立强, 马骏, 刘俊丰, 杨会洁, 王亮, 赵宁. 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型生物气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0. |
[3] | 夏青松, 陆江, 杨鹏, 张昆, 杨朝屹, 聂俊杰, 朱云舫, 李立芳.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32-144. |
[4] | 毛锐, 牟立伟, 王刚, 樊海涛. 基于核磁共振自由弛豫特征的含油性评价方法——以玛湖凹陷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40-147. |
[5] | 向雪冰, 司马立强, 王亮, 李军, 郭宇豪, 张浩. 页岩气储层孔隙流体划分及有效孔径计算——以四川盆地龙潭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137-146. |
[6] | 张晓辉, 张娟, 袁京素, 崔小丽, 毛振华.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华池地区长81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对渗流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36-48. |
[7] | 宁从前, 周明顺, 成捷, 苏芮, 郝鹏, 王敏, 潘景丽.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67-274. |
[8] | 黄杰, 杜玉洪, 王红梅, 郭佳, 单晓琨, 苗雪, 钟新宇, 朱玉双. 特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赋存特征——以二连盆地阿尔凹陷腾一下段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93-101. |
[9] | 孙会珠, 朱玉双, 魏勇, 高媛. CO2驱酸化溶蚀作用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36-142. |
[10] | 杨甫, 贺丹, 马东民, 段中会, 田涛, 付德亮. 低阶煤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多尺度联合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14-23. |
[11] | 程辉, 王付勇, 宰芸, 周树勋. 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的致密砂岩渗透率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122-132. |
[12] | 唐梅荣, 张同伍, 白晓虎, 王泫懿, 李川. 孔喉结构对CO2驱储层伤害程度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113-119. |
[13] | 李闽, 王浩, 陈猛. 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140-149. |
[14] | 陈志强, 吴思源, 白蓉, 雷刚. 基于流动单元的致密砂岩气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以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76-83. |
[15] | 况晏, 司马立强, 瞿建华, 温丹妮, 陈猛, 吴丰. 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及定量评价——以玛湖凹陷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91-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