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1): 4246.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1.006
花彩霞,李小刚,臧素华
HUA Caixia, LI Xiaogang, ZANG Suhua
摘要:
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基础,采用地震线描法,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八道湾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等3 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个层序的地层格架特征,同时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指出了在该模式下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在层序结构上低位体系域普遍不太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沉积分布主要受盆地形态的控制。
[1] 赵追,王继英,古哲,等.新疆焉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J].西北地质,2001,34(3):47-53. [2] 姚亚明,刘池阳,何明喜,等.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1(3):1-6. [3] 徐怀大.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新思路[J].勘探家,1996,1(1):43-47. [4] 沈守文,彭大均,颜其彬,等.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原理和方法[J].地球学报,2000,21(3):300-305. [5] 朱筱敏,康安等,谢庆宾,等.内蒙古钱家店凹陷侏罗系层序地层与岩性圈闭[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2):48-52. [6] 柏涛,徐志伟.层序地层学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1):74-78. [7] 杨国臣,于炳松.隐蔽油气圈闭勘探之发展现状[J].岩性油气藏,2008,20(3):6-11. [8] 王威,李臻,田敏,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岩性油气藏,2009,21(2):121-125. [9] 李本才,孙凯,白洪斌,等.伊通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构成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4):28-31. [10] 宋传春.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述评[J].岩性油气藏,2010,22(2):133-139. [11]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0,22(1):1-6. [12] 邱荣华,陈文礼,林设卿,等.焉耆盆地中生界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26(6):615-620. [13] 陈文学,李永林,赵得力.焉耆盆地油气藏特征与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5):12-15. [14] 柳广弟,张仲培,陈文学,等.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J].石油学报,2002,23(6):20-23. [15] 刘新月,余培湘,李方清.焉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6):5-8. |
[1] | 白玉彬, 李梦瑶, 朱涛, 赵靖舟, 任海姣, 吴伟涛, 吴和源.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油“甜点”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10-121. |
[2] | 杨海波, 冯德浩, 杨小艺, 郭文建, 韩杨, 苏加佳, 杨皩, 刘成林.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56-166. |
[3] | 刘海磊, 朱永才, 刘龙松, 尹鹤, 王学勇, 杜小弟.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上盘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90-101. |
[4] | 陈中红, 柴智. 原油混合后成熟度参数的差异性及其地质意义——以塔北隆起托甫台地区奥陶系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38-49. |
[5] | 何玉, 周星, 李少轩, 丁洪波.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地层超压成因及测井响应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60-69. |
[6] | 李甜, 代宗仰, 李阳, 黄蕾, 宫振超, 赵晓阳, 周晓龙, 黄澜.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四段湖相白云岩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75-85. |
[7] | 王乔, 宋立新, 韩亚杰, 赵会民, 刘颖.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02-113. |
[8] | 赵军, 韩东, 何胜林, 汤翟, 张涛. 基于水气比计算的低对比度储层流体性质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128-136. |
[9] | 冯强汉, 阳生国, 熊哲, 高航, 张佳超, 杨懿, 杨振. 苏里格气田西部S48区气水分布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61-69. |
[10] | 严伟, 刘帅, 冯明刚, 张冲, 范树平. 四川盆地丁山区块页岩气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评价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95-104. |
[11] | 周游, 李治平, 景成, 谷潇雨, 孙威, 李晓. 基于“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测井响应定量评价特低渗透油藏优质储层——以延长油田东部油区长6油层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1): 116-123. |
[12] | 胡 曦,王兴志,李宜真,等. 利用测井信息计算页岩有机质丰度 ——以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5): 107-112. |
[13] | 闫建平, 言 语, 司马立强, 温丹妮, 温新房, 耿 斌 . 泥页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五性”之间的关系[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3): 87-93. |
[14] | 郑 茜, 张小莉, 王国民, 杜江民, 张子介, 钟高润. 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致密油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3): 115-121. |
[15] | 张大权,邹妞妞,姜 杨,马崇尧,张顺存,杜社宽 . 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研究——以准噶尔盆地火山岩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1): 108-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