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2-11-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目录

2022年 34卷 6 期 封面目录

2022, Vol.34(6): 0–0    摘要 ( 48 )    HTML( ) PDF (10402 KB)  ( 73 )

地质勘探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认识新进展及重要启示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2022, Vol.34(6): 1–18    摘要 ( 260 )    HTML( ) PDF (13716 KB)  ( 24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1

川中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特征

王亮, 苏树特, 马梓柯, 蒲静, 姚蔺芳, 刘宇, 罗洋

2022, Vol.34(6): 19–31    摘要 ( 173 )    HTML( ) PDF (12625 KB)  ( 12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2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李凌, 张照坤, 李明隆, 倪佳, 耿超, 唐思哲, 杨文杰, 谭秀成

2022, Vol.34(6): 32–46    摘要 ( 217 )    HTML( ) PDF (18165 KB)  ( 12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3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

文志刚, 罗雨舒,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2022, Vol.34(6): 47–59    摘要 ( 168 )    HTML( ) PDF (9918 KB)  ( 1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4

川南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模式及意义

闫建平, 罗静超, 石学文, 钟光海, 郑马嘉, 黄毅, 唐洪明, 胡钦红

2022, Vol.34(6): 60–71    摘要 ( 222 )    HTML( ) PDF (11112 KB)  ( 1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5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评价

余海波

2022, Vol.34(6): 72–79    摘要 ( 206 )    HTML( ) PDF (5971 KB)  ( 1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6

塔北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与台缘带展布特征

刘永立, 李国蓉, 何钊, 田家奇, 李肖肖

2022, Vol.34(6): 80–91    摘要 ( 140 )    HTML( ) PDF (9658 KB)  ( 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7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魏新, 唐建云, 宋红霞, 陈玉宝

2022, Vol.34(6): 92–100    摘要 ( 175 )    HTML( ) PDF (4009 KB)  ( 16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8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2—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米伟伟, 谢小飞, 曹红霞, 马强, 杜永慧, 张琼, 邓长生, 宋珈萱

2022, Vol.34(6): 101–117    摘要 ( 178 )    HTML( ) PDF (15081 KB)  ( 1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9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岩性预测技术及应用

张卫卫, 刘军, 刘力辉, 张晓钊, 白海军, 杨登锋

2022, Vol.34(6): 118–125    摘要 ( 131 )    HTML( ) PDF (4962 KB)  ( 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0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勘探启示

耿夏童, 邢凤存, 闫海军, 付辉, 柴寒冰, 刘志波, 陈孝全, 古强

2022, Vol.34(6): 126–140    摘要 ( 166 )    HTML( ) PDF (16196 KB)  ( 12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1

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构型及控制因素

任梦怡, 胡光义, 范廷恩, 范洪军

2022, Vol.34(6): 141–151    摘要 ( 167 )    HTML( ) PDF (7007 KB)  ( 1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2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超稠油注气次生泡沫油生成机理及渗流特征

卢迎波

2022, Vol.34(6): 152–159    摘要 ( 142 )    HTML( ) PDF (3791 KB)  ( 1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3

Cr3+聚合物弱凝胶调驱剖面变化规律及改善方法

谢坤, 苏程, 刘长龙, 梅杰, 于海涛, 何欣, 卢祥国

2022, Vol.34(6): 160–170    摘要 ( 105 )    HTML( ) PDF (4754 KB)  ( 6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4

目录

2022年 34卷 6 期 封面目录

2022, Vol.34(6): 0–0    摘要 ( 48 )    PDF (10402 KB) ( 73 )

地质勘探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认识新进展及重要启示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2022, Vol.34(6): 1–18    摘要 ( 260 )    PDF (13716 KB) ( 24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1

经过几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柴达木盆地已建成青藏高原唯一的油气生产基地,成为甘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系统综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和勘探成果,总结了成盆、成烃、成储和成藏规律,指出了未来勘探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自2007年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尤其“十二五”以来,依托科技创新,支撑昆北断阶、英雄岭构造、阿尔金山前、扎哈泉凹陷等相继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形成了其他盆地鲜见的成烃、成储、成藏等原创性成果。②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二五”以来的勘探发现、启示及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厘定出柴西古近系—新近系页岩油、柴东第四系泥岩生物气、柴北缘深层和柴西古近系多类型岩性等四大勘探领域。③研究成果将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和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发展,为各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勘探持续发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川中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特征

王亮, 苏树特, 马梓柯, 蒲静, 姚蔺芳, 刘宇, 罗洋

2022, Vol.34(6): 19–31    摘要 ( 173 )    PDF (12625 KB) ( 12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2

基于区域构造特征、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川中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重建了古沉积环境,明确了各沉积相的横向展布特征并预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德阳—安岳裂陷槽内发育深水陆棚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裂陷槽以东高磨—龙女寺—北斜坡地区为浅水陆棚相,可细分为3种亚相,碳酸盐浅水陆棚亚相以细晶或颗粒灰岩、细晶或颗粒白云岩为主,见古杯、腕足类等生物,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箱形;碎屑浅水陆棚亚相以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钟形或漏斗形;混积浅水陆棚亚相表现为砂质白云岩、砂质灰岩和泥岩互层,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齿状。②研究区整体上为西高东低的沉积古地貌格局,由西向东水体逐渐加深,地层厚度逐渐增大;高磨—龙女寺—北斜坡地区沧一下亚段主要为混积浅水陆棚,沧一上亚段主要为碳酸盐浅水陆棚;沧二段主要为碎屑浅水陆棚相。③研究区沉积相的展布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发育,沧一上亚段碳酸盐浅水陆棚中,颗粒滩白云岩储层最为有利、灰岩储层次之;平面上优质储层主要沿德阳—安岳裂陷槽边缘的构造高部位发育,呈条带状展布。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李凌, 张照坤, 李明隆, 倪佳, 耿超, 唐思哲, 杨文杰, 谭秀成

2022, Vol.34(6): 32–46    摘要 ( 217 )    PDF (18165 KB) ( 12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3

通过岩心、岩屑和测录井资料,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指明了有利储层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可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梁山组底界面和栖霞组顶界面)和2个Ⅱ型层序界面(栖一段顶界面和栖二b段顶界面),据此将栖霞阶划分为层序SQ1,SQ2和SQ3,分别对应梁山组+栖一段、栖二b段、栖二a段。②研究区栖霞阶层序格架和平面分布特征显示,底部地层(SQ1)具有向沉积前古地貌高地超覆的特征,中上部地层(SQ2和SQ3)由沉积期地貌高地不断向低处迁移,呈现出“底超、中上部迁移”的层序充填规律。③研究区SQ2和SQ3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古地貌高地和坡折带发育厚度大、横向连续性较好的丘滩复合体,奠定了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该时期海平面频繁升降,丘滩复合体发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使得储集性能得到改善,叠加白云岩化作用后形成抗压溶骨架,有利储层发育。④沉积相和岩溶作用控制了白云岩薄储层的发育和分布,栖霞阶沉积期高地和坡折带为下一步勘探的潜力区。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

文志刚, 罗雨舒,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2022, Vol.34(6): 47–59    摘要 ( 168 )    PDF (9918 KB) ( 1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4

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实验,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55%,渗透率平均为0.149 mD,属于典型的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残余粒间孔、黏土晶间孔为主,并发育少量微裂缝; ②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为0.67~27.54 MPa,平均为5.54 MPa,最大进汞饱和度较低,为33.22%~84.35%,平均为64.71%,且平均喉道半径小,为0.008~0.163 μm,平均为0.277 μm,表现出强非均质性特征;③研究区典型样品的等温线形态均呈反“S”型,属于典型的Ⅳ型等温线,易出现H3型“滞回环”现象,孔径小于200 nm的孔隙以平行板状为主;④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径大多小于30 μm,且随着样品物性的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孔隙(大于200 nm)的占比逐渐增多;⑤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经历了较强压实、较弱胶结与较弱溶蚀等3种成岩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具有负面影响,溶蚀作用对储层品质和孔隙结构的改善具有建设性作用。

川南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模式及意义

闫建平, 罗静超, 石学文, 钟光海, 郑马嘉, 黄毅, 唐洪明, 胡钦红

2022, Vol.34(6): 60–71    摘要 ( 222 )    PDF (11112 KB) ( 1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5

通过岩心、电成像测井及常规测井等资料,对川南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地层开展了电成像测井图像上的裂缝类型及组合特征、裂缝信息提取、裂缝发育模式等研究,分析了不同裂缝发育模式的声波测井响应及对后期压裂改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川南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随地层深度增加裂缝倾角逐渐减小、构造裂缝种类复杂程度逐渐降低,离构造活动强烈带较近的井靶体段可见明显的中、高角度构造裂缝发育。②按照构造裂缝和层理发育的关系,可将研究区裂缝发育模式分为构造裂缝与层理混合发育型、中密度层理型、紧密层理型、强构造裂缝弱层理型、大尺度构造裂缝型、致密型等6种,其中构造裂缝与层理混合发育型和中密度层理型是压裂的优选类型。③引入L曲线(σ=k/n,k为常数,σ为平均开度,n为层理条数),σ和n值的范围能够有效表征构造裂缝和层理的相对发育程度,从而可在坐标系内对不同裂缝发育模式进行划分与识别。④不同裂缝发育模式在纵、横波时差和岩石力学性质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构造裂缝与层理混合发育型和强构造裂缝弱层理型的纵波时差小于中密度层理型和紧密层理型,中密度层理型的抗剪强度小于紧密层理型。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评价

余海波

2022, Vol.34(6): 72–79    摘要 ( 206 )    PDF (5971 KB) ( 1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6

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构造解析,并结合煤系源岩高热演化区的生气强度进行了研究区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濮凹陷具有印支—燕山期挤压分区、古近纪拉张成带、沙四—沙三段沉积期断陷控洼、沙二段沉积期走滑成块的演化特征,从而导致古近系具有多断、多凸、多洼的结构特征。②东濮凹陷在多期构造应力叠合作用下形成“棋盘式”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内油气普遍具有“上油下气、早油晚气、连续成藏”的特征,总体上发育4类油气藏,建立了弱改造型盆地“近源聚集、连续成藏、断超控富”的油气富集模式。③东濮凹陷中区构造改造弱,油气富集,南北向挤压断层控制着古生界残余地层的分布,是深层煤层气原生油气藏有利区带;在高热演化区以烃源岩为中心,利用多成藏要素叠合可优选出卫城—文留构造带为有利勘探区。

塔北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与台缘带展布特征

刘永立, 李国蓉, 何钊, 田家奇, 李肖肖

2022, Vol.34(6): 80–91    摘要 ( 140 )    PDF (9658 KB) ( 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7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的层序关键界面识别、层序延续时间分析、沉积相划分、地层叠置结构分析,以三级层序为单元勾绘了其台地边缘相带的展布,明确了其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可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为SQ1—SQ10,下寒武统SQ1—SQ2时期发育缓坡沉积,为Ⅰ型层序; SQ3—SQ5时期发育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均为Ⅱ型层序;中寒武统SQ6时期发育碳酸盐岩台地,为Ⅱ型层序;中上寒武统SQ7—SQ10时期发育碳酸盐岩镶边台地,SQ7和SQ9为Ⅰ型层序,SQ8和SQ10为Ⅱ型层序。②研究区SQ3层序的台地边缘相带分布范围广,在柯坪隆起—沙雅隆起一线呈近东西向展布,自沙雅隆起—顺托果勒近南北向展布; SQ4—SQ10台缘相带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台地边缘不断向斜坡—盆地推进,有明显的前积特征; SQ3—SQ10时期台缘高能礁滩相带展布较宽,台缘礁滩相储层面积大。③研究区塔深2井以东呈南北向延伸的台缘相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与寒武系主烃源岩具备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魏新, 唐建云, 宋红霞, 陈玉宝

2022, Vol.34(6): 92–100    摘要 ( 175 )    PDF (4009 KB) ( 16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8

对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和山西组的煤系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分析、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多项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并评价了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甘泉地区上古生界发育多套烃源岩,岩性主要为煤和暗色泥岩。②山西组有机质丰度高,是较好的烃源岩,本溪组有机质丰度则相对较低,品质相对较差;本溪组烃源岩以腐殖型Ⅲ类为主,山西组烃源岩则多为腐殖型Ⅲ类,其次为腐泥-腐殖型Ⅱ2类。③本溪组和山西组烃源岩成熟度整体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④上古生界烃源岩在甘泉地区广泛分布,本溪组烃源岩累计厚度为10~20 m,山西组烃源岩累计厚度为50~80 m,整体均为较优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2—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米伟伟, 谢小飞, 曹红霞, 马强, 杜永慧, 张琼, 邓长生, 宋珈萱

2022, Vol.34(6): 101–117    摘要 ( 178 )    PDF (15081 KB) ( 1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09

利用铸体薄片、岩心物性、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2—盒8段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砂岩储层致密化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2—盒8段砂岩储层主要以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颗粒、胶结物)溶孔、自生黏土矿物晶间孔和少量微裂缝。②研究区不同渗透率级别砂岩孔隙半径相差不大,而喉道半径差异明显;随着渗透率增大,致密砂岩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变宽,粗喉道所占比例增大,表明渗透率主要受控于相对含量较低的大喉道数量。③研究区砂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物性最好,远沙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物性较差。④成岩作用是研究区目的层段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化的主控因素,长期持续的埋藏压实作用造成了颗粒接触紧密,部分在压溶作用下转变为线状—凹凸接触,致使孔喉大量减少;而多期石英次生加大、不同类型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堵塞孔喉,进一步加剧了渗透率的降低和储集层的致密化。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岩性预测技术及应用

张卫卫, 刘军, 刘力辉, 张晓钊, 白海军, 杨登锋

2022, Vol.34(6): 118–125    摘要 ( 131 )    PDF (4962 KB) ( 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0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多口钻井在古近系产出油气。将射线弹性阻抗表示为纵波阻抗和横波阻抗的函数,从道集内提取具有泊松阻抗意义的泊松反射率数据,并通过角度扫描敏感角度叠加的数据进行泊松阻抗反演,预测了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砂岩平面展布。研究结果表明:①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岩性复杂,包括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等,砂岩为高泊松阻抗特征,对应地震剖面上的波峰反射,泥岩为低泊松阻抗特征,对应地震剖面上的波谷反射。②不同岩性的敏感角度不同,通过正演模拟及实际资料的角度扫描,认为20°~25°叠加数据可以突出砂岩的地震响应。③研究区文昌组二段、三段和四段均有砂岩储层发育,其中文三段砂岩储层横向变化大,有利区域主要分布于A井东侧,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勘探启示

耿夏童, 邢凤存, 闫海军, 付辉, 柴寒冰, 刘志波, 陈孝全, 古强

2022, Vol.34(6): 126–140    摘要 ( 166 )    PDF (16196 KB) ( 12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1

综合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在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的台缘丘、台缘丘后滩及局限台地等相带储层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磨溪地区灯影组四段可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7个准层序组和13个准层序。②研究区台地边缘带可划分出台缘丘、台缘滩、丘(滩)间等亚相,在局限台地内部识别出了台内丘、台内滩、丘(滩)间、潟湖和局限潮下等亚相,并细分了微相类型。③台缘区与台内区的储集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及储集类型等基本一致,受三级层序高位体系域控制,垂向上发育2套储层,低角度和高角度微裂缝密度垂向上差异较大,物性具有向上变好的趋势。④不同相带储层孔隙空间类型及储层物性存在差异,台缘微生物丘发育区储层物性好,微裂缝和孔洞发育好,台缘丘后滩发育区微裂缝和孔隙发育程度及储层物性均变差,台内区进一步变差,但远离台缘区的局限台地区仍发育良好储层。

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构型及控制因素

任梦怡, 胡光义, 范廷恩, 范洪军

2022, Vol.34(6): 141–151    摘要 ( 167 )    PDF (7007 KB) ( 1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2

通过测井、优势地震属性融合、频谱属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NmⅡ)复合砂体储层构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厘清了基准面旋回对复合砂体构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主要为点坝-决口扇沉积,渗流屏障主要为河漫滩-废弃河道沉积,按测井相和砂体结构韵律划分内部结构,点坝砂体头部—中部为箱形,点坝尾部砂体为钟形,决口扇砂体主要为漏斗形,河漫滩和废弃河道主要表现为尖峰形和低幅齿形;复合砂体外部叠置样式包括孤立型、紧密侧叠型、疏散侧叠型和堆叠型。②研究区NmⅡ油组沉积早期,河道呈交织条带状分布,主要沉积点坝与决口扇,堆叠式和紧密侧叠型复合砂体广泛发育;沉积晚期河道演化为单一条带状,决口扇零星分布于河道凸岸,复合砂体规模变小,主要为疏散侧叠型和孤立型,河漫滩和废弃河道规模变大,成为复合砂体间的渗流屏障。③研究区长期—中期旋回中,构造活动等异旋回因素通过调整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影响复合砂体外部形态和叠置样式;短期旋回通过控制沉积物类型和水动力等自旋回因素影响复合砂体内部结构。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超稠油注气次生泡沫油生成机理及渗流特征

卢迎波

2022, Vol.34(6): 152–159    摘要 ( 142 )    PDF (3791 KB) ( 1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3

为探索泡沫油在超稠油油藏中的形成机理、渗流特征及驱油效果,采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侏罗系齐古组原油及油藏参数,进行注气形成泡沫油介质筛选及原油泡点压力测定实验,并开展注气微观可视化和填砂管驱油实验,深入解析注气形成泡沫油过程中的渗流特征,评价了注气泡沫油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侏罗系齐古组原油泡点压力为9.7 MPa,拟泡点压力随着注气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50℃的拟泡点压力随着CO2注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压力上升速度较缓,储层具有较好的注气特性。②研究区的泡沫油渗流可分为5个阶段:无气泡阶段、气泡析出阶段、气泡扩张阶段、气泡聚并阶段和气泡消亡阶段。③研究区蒸汽+CO2方式驱油开采过程较纯蒸汽填砂管驱的采收率可提升13.3%,开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释放,气泡数目逐渐增多,产油量逐步缓慢上升;当压力降至泡点压力后,气泡数目趋于平稳,形成较稳定的泡沫油,产油量大幅提升,为主力产油期;当压力释放至拟泡点压力后,气泡数目迅速下降,泡沫油逐渐消亡,产油量缓慢下降。

Cr3+聚合物弱凝胶调驱剖面变化规律及改善方法

谢坤, 苏程, 刘长龙, 梅杰, 于海涛, 何欣, 卢祥国

2022, Vol.34(6): 160–170    摘要 ( 105 )    PDF (4754 KB) ( 6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614

采用分子内交联为主的Cr3+聚合物弱凝胶,通过“分注分采”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调驱剂段塞尺寸、岩石渗透率和原油黏度对储层吸液剖面和产液剖面的影响。针对渤海油田LD10-1区块渐新统东营组进行了“堵/调/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调驱剂段塞尺寸对注采两端液流转向和剖面返转时机没有影响,但超过0.3 PV后单位体积段塞尺寸Cr3+聚合物弱凝胶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幅减小,随储层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增大,注采两端液流转向时机延后,剖面返转时机提前;②“有机/无机”复合凝胶体系封堵高渗透率层、聚合物微球调控微观非均质性和稠油流度改善剂提高驱油效率等3种措施同时实施,可提高聚合物弱凝胶调驱后的采收率;③“堵/调/驱”组合提高采收率机理为: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扩大非均质储层宏观波及体积、聚合物微球在变径孔隙或喉道处发生桥堵实现微观液流转向、高效驱油剂可进入未波及孔喉区域发挥降黏原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高效驱替等3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