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2): 8489.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15
王昌勇1,郑荣才1,王成玉2,牛小兵2,辛红刚2,梁晓伟2
WANG Changyong1,ZHENG Rongcai1,WANG Chengyu2,NIU Xiaobing2,XIN Honggang2,LIANG Xiaowei2
摘要:
通过对延长组中段各油层组沉积特征、物源及沉积相演化规律的详细分析,结合各油层组油藏的分布特征,认为姬塬地区长8—长4+5 油层组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2 种基本类型,这2 类油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扇及临近湖岸线的三角洲平原位置。姬塬地区长8—长4+5 油层组油藏的类型及分布规律主要受物源控制,向北东及南东方向尖灭的砂体容易形成岩性油藏,油藏的规模取决于砂体的大小;而向南西及南部尖灭的砂体一般需要与鼻状构造叠合才能形成构造-岩性复合
型油藏,油藏的规模同时受控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大小。长8—长4+5 油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西部物源逐渐减弱而北部及北东部物源逐渐加强,导致主要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发生改变,长8 油层组以岩性油藏为主,而长7—长4+5 油层组则以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为主。
[1] 聂永生,田景春,夏青松,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姬塬地区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5):4-6. [2] 刘化清,廖建波,房乃珍,等.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6 沉积体系展布特征[J].沉积学报,2005,23(4):584-588. [3] 郑荣才,王昌勇,李虹,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1):20-25. [4] 王昌勇,郑荣才,王海红,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沉积学报,2008,26(6):933-938. [5] 郑荣才,王海红,韩永林,等.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J].岩性油气藏,2008,20(3):21-26. [6] 韩永林,王成玉,王海红,等.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2009,27(6):45-52. [7] 窦伟坦,侯明才,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86-692. [8] 李树同,王多云,陶辉飞,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坡折带对岩性油藏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08,30(1):53-56. [9] 王威,李臻,田敏,等.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岩性油气藏,2009,21(2):121-125. [10] 王士俊,田宝霖,郭英廷.太原西山煤田7 号煤层古泥炭沼泽植物群落及其演替[J].煤炭学报,1995,20(1):88-92. [11] 刘招君. 湖泊水下扇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为例[J].沉积学报,2003,21(3):148-154. [12] 王纹婷,郑荣才,王成玉,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物源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4):265-274. [13] 梁晓伟,韩永林,王海红,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性油气藏,2009,21(2):49-53. [14] 史建南,郑荣才,韩永林,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129-133. [15] 李任伟.伽马蜡烷的地质产状及古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1988,33(20):1 574-1 576. [16] 王启军,陈建渝.油气地球化学[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110-113. [17] 郑荣才,柳眉清.鄂尔多斯盆地长6 油层组古盐度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20-25. [18] 文华国,郑荣才,唐飞,等.鄂尔多斯盆地耿湾地区长6 段古盐度恢复与古环境分析[J].矿物岩石,2008,28(1):114-120. [19] 王昌勇,郑荣才,李士祥,等.鄂尔多斯盆地早期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以姬塬地区长 8—长 6 油层组为例[J].中国地质,2010,37(1):134-143. [20] 姚光庆,马正,赵彦超,等.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1995,16(1):24-31. [21] 楼章华,兰翔,卢庆梅,等.地形、气候与湖面波动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北部东区葡萄花油层为例[J].地质学报,1999,73(1):83-92. |
[1] | 常少英, 刘玲利, 崔钰瑶, 王锋, 宋明星, 穆晓亮.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地震沉积表征技术——以准噶尔盆地芳草湖地区清水河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39-147. |
[2] | 冯雪, 高胜利, 刘永涛, 王秀珍.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三角洲前缘前积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48-58. |
[3] | 刘化清, 冯明, 郭精义, 潘树新, 李海亮, 洪忠, 梁苏娟, 刘彩燕, 徐云泽. 坳陷湖盆斜坡区深水重力流水道地震响应及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LHP地区嫩江组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12. |
[4] | 罗晓彤, 文华国, 彭才, 李云, 赵研. 巴西桑托斯盆地L油田BV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高精度层序划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68-81. |
[5] | 赵汉卿, 温慧芸, 穆朋飞, 李超, 吴穹螈. 垦利A油田沙三上段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37-44. |
[6] | 刘化清, 苏明军, 倪长宽, 洪忠, 崔向丽, 胡凯峰, 李政阳, 毛俊丽. 薄砂体预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2): 1-11. |
[7] | 武爱俊, 徐建永, 滕彬彬, 肖伶俐, 康波, 李凡异, 印斌浩. “动态物源”精细刻画方法与应用——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55-63. |
[8] | 李晨, 樊太亮, 高志前, 钱小会, 傅巍. 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以辽河坳陷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66-75. |
[9] | 张闻亭,潘树新,刘震华,张丽萍,李伟,王巍. 地震沉积学在坳陷湖盆滩坝砂体预测中的应用———以酒西盆地Y区块间泉子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6): 109-116. |
[10] | 孟 昊,钟大康,朱筱敏,刘自亮,廖纪佳,张修强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 LSC3 层序格架与沉积相[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1): 77-87. |
[11] | 常少英,张先龙,刘永福,刘炜博,余异志,史红岭 . 薄层砂体识别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以 TZ12 井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6): 72-77. |
[12] | 熊 冉,杨 存,罗宪婴,乔占峰,曹 鹏. 地震沉积学在白云岩油藏隔夹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英买 32 区块蓬莱坝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16-121. |
[13] | 刘宝国,陈珊. 三相融合沉积微相分析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17-21. |
[14] | 郭华军,陈能贵,徐洋,邹志文,李昌,王力宝. 地震沉积学在阜东地区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84-88. |
[15] | 吴海波,王江,李军辉.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贝尔凹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96-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