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9, Vol. 21 ›› Issue (3): 10110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3.021
欧阳传湘1,2,涂志勇2,付蓉2
OUYANG Chuanxiang 1,2, TU Zhiyong2, FU Rong2
摘要:
介绍了灰色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各被选方案的重要程度,进而确定最优方案。选取合适的井进行压裂是获得良好经济效果的基础条件,目前油田主要依靠专家经验来选择压裂井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影响压裂效果的因素主要分为地质因素、施工因素以及其它人为因素,关系复杂且呈非线性。文章主要考虑地质因素的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同时结合灰色关联法计算各候选井与最优井的关联度,最后通过对比排序优选适合压裂的候选井。运用此方法对江汉油田黄场区块7 口井进行优选,与现场结果吻合,从而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现场选井提供了理论基础。
[1] 蒋廷学,田占良.模糊数学在压裂设计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1998,18(3):61-64. [2] 刘吉余,彭志春,郭晓博.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2):13-16. [3] 阳小平,程林松,孙福街.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油气藏措施优选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4):335-337. [4] 段永刚,成绥民.气田开发方案评价和优选的灰色关联法[J].天然气工业,1991,11(1):25-28. [5] 吴祈宗.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32-238. [6] 王新纯,李彤,王秀臣.压裂系统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66-276. [7] 许树伯.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6-25. |
[1] | 钱真, 毛志强, 郑伟, 黄远军, 陈立峰, 曾慧勇, 李岗, 宋嫒. 井间单套缝洞型油藏橡胶颗粒调剖堵水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61-168. |
[2] | 宋传真, 马翠玉.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油水流动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50-158. |
[3] | 苑雅轩, 樊太亮, 苑学军, 张赫航, 汪佳蓓, 罗成, 闫昕宇. 塔河油田蓬莱坝组异常地震特征及地质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98-108. |
[4] | 王珂,戴俊生,贾开富,刘海磊. 塔河油田 1 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119-124. |
[5] | 葛善良,王 英,曹 阳,于 雷. 塔河油田西部深层微幅构造综合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4): 63-67. |
[6] | 刘海磊,戴俊生,尹鹤,贾开富. 塔河油田1 区三叠系隔夹层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5): 121-126. |
[7] | 李子甲,张志强,付国民. 塔河油田AT1 区三叠系中油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1): 34-38. |
[8] | 祝贺,孟万斌,曾海燕,杨永剑. 托甫台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Z1): 54-59. |
[9] | 马洪涛,蔡 明,付国民. 塔河油田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组湖底扇沉积特征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3): 53-58. |
[10] | 陆燕妮,邓勇,陈刚. 塔河油田缝洞型底水油藏临界产量计算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4): 108-110. |
[11] | 戚明辉,陆正元,袁帅,李新华. 塔河油田12 区块油藏水体来源及出水特征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4): 115-119. |
[12] | 李柏林, 涂兴万, 李传亮.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产量递减特征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3): 132-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