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5): 10010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8
关恒
GUAN Heng
摘要:
针对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的开发特点,在研究了各种开发指标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从广泛 运用的水驱特征曲线出发,结合特高含水期液油比变化敏感的特征,建立了基于液油比的预测模型,并 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液油比与含水率、含水上升速度的关系以及液油比与产量递减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随着累积产液量的增长,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液量增长率等于液油比增长率时,产油量保持稳定。经 验证基于液油比的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是对已有特高含水期开发指标预测方法系列的有效补充,具 有一定的实用性。
[1] 王凤兰,石成方,田晓东,等.大庆油田“十一五”期间油田开发主要技术对策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2):62-65. [2] 王秋语.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进展[J].岩性油气藏,2012,24(3):123-128. [3] 王亚婧,郭少斌.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储层[J].岩性油气藏,2011,23(5):60-63. [4] 计秉玉.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方法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8(2):19-22. [5] 钟仪华.特高含水油田常规开发动态指标预测方法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28(3):55-57. [6] 俞启泰.关于如何正确研究和应用水驱特征曲线———兼答《油气藏工程实用方法》一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5):122-126. [7] 陈元千,陶自强.高含水期水驱曲线的推导及上翘问题的分析[J].断块油气田,1997,4(3):19-24. [8] 李正民,孙来喜,邓虎城,等.水驱特征曲线的适用条件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34(2):143-145. [9] 秦同洛,李璗,陈元千.油藏实用工程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154-160. [10] 陈元千,邹存友,张枫.水驱曲线法在油田开发评价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1,18(6):769-771. [11] 张金庆,孙福街,安桂荣.水驱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1(6):84-85. [12] 田晓东,王凤兰,石成方,等.大庆喇萨杏油田产量递减率变化规律[J].石油学报,2006,27(增刊):137-141. [13] 张金庆,孙福街.油气田产量预测模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1):66-68. |
[1] | 齐育楷, 郭景祥, 罗亮, 骆福嵩, 周学文, 姚威, 张坦, 林会喜. 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隐蔽圈闭发育模式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08-119. |
[2] | 郑彬, 董翱, 张源智, 张毅, 苏珊, 张士超, 樊津津, 骆垠山.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压力建场过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59-67. |
[3] | 常少英, 刘玲利, 崔钰瑶, 王锋, 宋明星, 穆晓亮.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地震沉积表征技术——以准噶尔盆地芳草湖地区清水河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39-147. |
[4] | 冯雪, 高胜利, 刘永涛, 王秀珍.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三角洲前缘前积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48-58. |
[5] | 刘化清, 冯明, 郭精义, 潘树新, 李海亮, 洪忠, 梁苏娟, 刘彩燕, 徐云泽. 坳陷湖盆斜坡区深水重力流水道地震响应及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LHP地区嫩江组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12. |
[6] | 刘建宁, 何幼斌, 王宁, 顾志翔, 郝烃, 刘亚伟.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沙三段地震事件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4-23. |
[7] | 刘化清, 苏明军, 倪长宽, 洪忠, 崔向丽, 胡凯峰, 李政阳, 毛俊丽. 薄砂体预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2): 1-11. |
[8] | 闫建平, 梁强, 耿斌, 冯春珍, 寇小攀, 扈勇. 湖相泥页岩地球化学参数测井计算方法及应用——以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108-116. |
[9] | 张闻亭,潘树新,刘震华,张丽萍,李伟,王巍. 地震沉积学在坳陷湖盆滩坝砂体预测中的应用———以酒西盆地Y区块间泉子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6): 109-116. |
[10] | 常少英,张先龙,刘永福,刘炜博,余异志,史红岭 . 薄层砂体识别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以 TZ12 井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6): 72-77. |
[11] | 熊 冉,杨 存,罗宪婴,乔占峰,曹 鹏. 地震沉积学在白云岩油藏隔夹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英买 32 区块蓬莱坝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16-121. |
[12] | 刘宝国,陈珊. 三相融合沉积微相分析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17-21. |
[13] | 王民,石蕾,王文广,黄爱华,陈国辉,田善思. 中美页岩油、致密油发育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67-73. |
[14] | 郭华军,陈能贵,徐洋,邹志文,李昌,王力宝. 地震沉积学在阜东地区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84-88. |
[15] | 吴海波,王江,李军辉.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贝尔凹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96-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