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9, Vol. 21 ›› Issue (1): 102106.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0
胡明毅,刘仙晴
HUMingyi,LIU Xianqing
摘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曲线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进行了沉积微相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测井曲线信息的利用率,了解单砂层展布规模和相带分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交油气后备储量与合理开发油气田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
[1] 曹广华,胡亚华,张奇文.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沉积微相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5):3 675-3 680. [2] 楼章华,谢鸿森,蔡希源.松辽盆地扶杨油层(Klq3+4)沉积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1997,19(1):71-75. [3] 张立平,王东坡.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机制[J].岩相古地理,1994,14(1):11-16. [4] 王璞君,杜小弟,王东坡.松辽盆地白垩系测井—沉积相类型与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22(2):169-179. [5] 唐洪.综合利用测井资料划分河流沉积微相[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12(5):349-353. [6] 于民凤,程日辉,那晓红.陆相盆地主要沉积微相的测井特征[J].世界地质,2005,24(2):182-187. [7] 倪新锋,田景春,陈洪德.应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沉积微相[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7,34(1):57-61. [8] 李祺,陈振林,田建锋,等.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3):67-72. [9] 朱现胜. 三角洲体系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方法与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7,14(5):91-92. [10] 康建威,陈小炜.湖泊相沉积体系划分方案及其测井特征讨论[J].安徽地质,2007,17(1):9-12. |
[1] |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扩散吸附作用下CO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81-188. |
[2]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3] | 包汉勇, 刘超, 甘玉青, 薛萌, 刘世强, 曾联波, 马诗杰, 罗良.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22. |
[4] | 李丰丰, 倪小威, 徐思慧, 魏新路, 刘迪仁. 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61-168. |
[5] | 吕栋梁, 杨健, 林立明, 张恺漓, 陈燕虎. 砂岩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表征模型及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45-159. |
[6] | 张威, 李磊, 邱欣卫, 龚广传, 程琳燕, 高毅凡, 杨志鹏, 杨蕾. A/S对断陷湖盆三角洲时空演化的控制及数值模拟——以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古近系文昌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31-141. |
[7] | 董敏, 郭伟, 张林炎, 吴中海, 马立成, 董会, 冯兴强, 杨跃辉. 川南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43-51. |
[8] | 张皓宇, 李茂,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77-188. |
[9] | 朱苏阳, 李冬梅, 李传亮, 李会会, 刘雄志. 再谈岩石本体变形的孔隙度不变原则[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180-188. |
[10] | 刘明明, 王全, 马收, 田中政, 丛颜. 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煤层气井位优化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164-171. |
[11] | 关华, 郭平, 赵春兰, 谭保国, 徐冬梅. 渤海湾盆地永安油田永66区块氮气驱油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49-160. |
[12] | 周瑞, 苏玉亮, 马兵, 张琪, 王文东. 随机分形体积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61-168. |
[13] | 龙明, 刘英宪, 陈晓祺, 王美楠, 于登飞. 基于曲流河储层构型的注采结构优化调整[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45-154. |
[14] | 卞晓冰, 侯磊, 蒋廷学, 高东伟, 张驰. 深层页岩裂缝形态影响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61-168. |
[15] | 李继庆, 刘曰武, 黄灿, 高大鹏. 页岩气水平井试井模型及井间干扰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138-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