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3): 108111.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9
钟海全1,周俊杰1,李颖川1,蒲浩2,谭燕3
摘要:
气井动态储量的确定是单井合理配产和开发方案制订的重要依据,但对低渗透气藏,由于地层的低 渗透性及强非均质性特征,很难准确计算出气井的动态储量。针对此问题,结合低渗透气藏单井的动态生 产数据,统计分析了大量气井生产指示曲线,将其划分为3 种类型,即标准型、波动型、分段型,并描述了 不同类型气井生产指示曲线的表现特征及形成的原因,最终提出了正确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法计算气井动 态储量的方法。实例分析表明,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法计算低渗透气藏单井动态储量所需数据量少,计算结 果合理、可信,可为低渗透气藏单井动态储量的确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冈秦麟.气藏和气井动态分析及计算程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09-119. [2] 李士伦.天然气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84-115. [3] 陈元千.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方法的优选[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5(2):47-54. [4] 胡建国,陈元千,张盛宗.预测油气田产量的新模型[J].石油学报,1995,16(1):79-87. [5] 陈元千,胡建国.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储量的Weibull 模型[J].新疆石油地质,1995,16(3):250-255. [6] 陈元千.对翁氏预测模型的推导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1996,17(3):22-26. [7] 陈元千,胡建国,张栋杰.Logistic 模型的推导及自回归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1996,17(2):150-155. [8] 史玉成,陈明强,张审琴,等.低渗透气田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流动单元方法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106-110. [9] 付广,汪芯.徐深气田聚散气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天然气储量丰度的关系[J].岩性油气藏,2011,23(1):29-33. [10] 邓绍强,黄全华,肖莉,等.低渗透气藏储量早期预测[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6):33-35. [11] 王卫红,沈平平,马新华,等.非均质复杂低渗气藏动态储量的确定[J].天然气工业,2004,24(7):80-82. [12] 郝玉鸿,许敏,徐小蓉.正确计算低渗透气藏的动态储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66-68. [13] 冯曦,贺伟,许清勇.非均质气藏开发早期动态储量计算问题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2,22(增刊):87-90. [14] 罗瑞兰,雷群,范继武,等.低渗透致密气藏压裂气井动态储量预测新方法———以苏里格气田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0,30(7):28-31. [15] 李骞,郭平,黄全华.气井动态储量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6):34-36. [16] Mattar L,McNeil R. The “flowing” gas material balance[J].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1998,37(2):52-55. |
[1] |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扩散吸附作用下CO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81-188. |
[2] | 苏皓, 郭艳东, 曹立迎, 喻宸, 崔书岳, 卢婷, 张云, 李俊超.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特征及保压开采对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78-188. |
[3]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4] | 白佳佳, 司双虎, 陶磊, 王国庆, 王龙龙, 史文洋, 张娜, 朱庆杰. DES+CTAB复配驱油剂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69-177. |
[5] | 李传亮,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单高军, 李斌会, 朱苏阳. 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的水驱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63-171. |
[6] | 孙会珠, 朱玉双, 魏勇, 高媛. CO2驱酸化溶蚀作用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36-142. |
[7] | 钱真, 李辉, 乔林, 柏森. 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159-165. |
[8] | 张意超, 陈民锋, 屈丹, 毛梅芬, 杨子由. 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效果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44-151. |
[9] | 黄广庆. 离子组成及矿化度对低矿化度水驱采收率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29-133. |
[10] | 韩培慧, 闫坤, 曹瑞波, 高淑玲, 佟卉. 聚驱后油层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143-150. |
[11] | 景紫岩, 张佳, 李国斌, 竺彪, 韩国庆, 刘双双. 泡沫混排携砂解堵机理及影响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154-160. |
[12] | 杨红, 王宏, 南宇峰, 屈亚宁, 梁凯强, 江绍静. 油藏CO2驱油提高采收率适宜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40-146. |
[13] | 刘晨, 王凯, 王业飞, 周文胜. 针对A油田的抗温、抗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52-158. |
[14] | 郭 平,许清华,孙 振,杜建芬,汪周华. 天然气藏 CO2驱及地质埋存技术研究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3): 6-11. |
[15] | 李海涛,李 颖,李亚辉,王 科. 低盐度注水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2): 119-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