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3): 11812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2
张继风
ZHANG Jifeng
摘要:
对国内外水驱油田所应用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状态对比法、系统动态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 法、灰色系统理论法等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指出状态对比法及模糊综合评判 法比较适合油田应用,并对各种评价方法在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 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优选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 Guthrie R K,Gerenbegrer M H. The use of multipl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interpreti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data[C].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Practice,API,1955:130-137. [2] 秦同洛.实用油藏工程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5-6. [3] 唐海,李兴训,黄炳光,等.综合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改善程度的新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23(6):38-40. [4] 张锐.应用存水率曲线评价油田注水效果[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19(2):59-61. [5] 周琦,朱学谦.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评价[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2,14(4):46-48. [6] 陈月明,吕爱民,范海军,等.特高含水期油藏工程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7,4(4):39-48. [7] 王国先,谢建勇,范杰,等.用即时含水采出比评价油田水驱开发效果[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3):239-241. [8] 卢俊.评价和预测注水开发油田调整挖潜效果的一项新指标[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1):39-41. [9] 王文环.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新方法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4,32(6):56-57. [10] 冯其红,吕爱民,于红军,等.一种用于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2):58-60. [11] 孙继伟,孙建平,孙来喜,等.注水开发油田耗水指数理论图版的制作及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1998,19(4):334-335. [12] 薛中天,廖红伟,王凤琴,等.注水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中的新方法———系统分析方法[J].世界石油工业,1997,(8):26-27. [13] 黄炳光,付永强,唐海,等.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水驱油藏的水驱难易程度[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9,21(4):1-3. [14] 唐海,黄炳光,曾凡华,等.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油藏水驱开发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97-99. [15] 张新征,张烈辉,熊钰,等.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3):48-50. [16] 肖淳芳.模糊数学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78-82. [17] 赵焕臣.层次分析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5-29. [18] 宋子齐,赵磊,康立明,等.一种水驱开发地质潜力综合评价方法在辽河油田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4,11(2):32-37. [19] 高兴军,宋子齐,程仲平.影响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68-69. [20] 李治平,赵必荣.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9(3):44-51. [21] 顾乐民.对GM 灰色模型及理论的质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30):58-63. [22] Jones A D W,Al-Qabandi S,Reddick C E,et al. Rapid assessment of pattern water flooding uncertainty in a giant oil reservoir [R].SPE 38890,1997. [23] Lemouzy P M,Eschard R,Beucher 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EOR evaluation of production scenarios in the field delineation phase [R]. SPE 22906,1991. [24] Dunn M D,Chukwu G A. Simulation based dimensionless type curves for predicting waterflood recovery[R]. SPE 68839,2001. [25] 蒲玉国,李道轩,王斌,等.流体势原理在注水油田开发中的潜力区研究与应用[J].石油学报,2000,21(3):45-50. [26]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4):3-10. [27] 王虎,彭苏萍.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4):115-117. [28] 朱红涛,胡小强,张新科,等.油层微构造研究及其应用[J].海洋石油,2002,(1):30-37. [29] 李洪海,许卫华.定量评价注水开发效果的一种新方法[J].油气井测试,2003,12(2):20-21. [30] 李武广,杨胜来,邵先杰,等.注水油田开发指标优选体系与方法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3):110-114. |
[1] |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扩散吸附作用下CO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81-188. |
[2] | 苏皓, 郭艳东, 曹立迎, 喻宸, 崔书岳, 卢婷, 张云, 李俊超.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特征及保压开采对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78-188. |
[3]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4] | 白佳佳, 司双虎, 陶磊, 王国庆, 王龙龙, 史文洋, 张娜, 朱庆杰. DES+CTAB复配驱油剂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69-177. |
[5] | 牛成民, 杜晓峰, 王启明, 张参, 丁熠然. 渤海海域新生界大型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14. |
[6] | 郑华, 康凯, 刘卫林, 龚敏, 陈善斌. 渤海深层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主控因素及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29-38. |
[7] | 叶涛, 牛成民, 王清斌, 高坤顺, 孙哲, 陈安清. 用“成分-结构”分类法识别古潜山变质岩岩性——以渤海海域太古界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56-164. |
[8] | 李传亮,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单高军, 李斌会, 朱苏阳. 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的水驱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63-171. |
[9] | 孙会珠, 朱玉双, 魏勇, 高媛. CO2驱酸化溶蚀作用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36-142. |
[10] | 钱真, 李辉, 乔林, 柏森. 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159-165. |
[11] | 庞小军, 王清斌, 解婷, 赵梦, 冯冲. 黄河口凹陷北缘古近系物源及其对优质储层的控制[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13. |
[12] | 孙哲, 彭靖淞, 江尚昆, 叶涛, 郭颖. 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烃源岩有机相与测井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02-110. |
[13] | 黄广庆. 离子组成及矿化度对低矿化度水驱采收率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29-133. |
[14] | 韩培慧, 闫坤, 曹瑞波, 高淑玲, 佟卉. 聚驱后油层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143-150. |
[15] | 景紫岩, 张佳, 李国斌, 竺彪, 韩国庆, 刘双双. 泡沫混排携砂解堵机理及影响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154-1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