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年目录
岩性油气藏2008 Vol.2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微相和储层的控制作者用——以靖边气田统5井区马五段上部为例
雷卞军,张吉,王彩丽,王晓蓉,李世临,刘斌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1
摘要439)      PDF(pc) (905KB)(518)       收藏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统5 井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上部地层为对象, 研究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沉积微相和储层在垂向上分布的控制作用。马五1— 4 亚段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其又可划分为5 个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及多于26 个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基准面旋回对统5 井区乃至靖边气田的马五1— 4 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是概略性的; 中、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陆表海台地碳酸盐潮坪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的细微变化, 因而也控制着古风化壳型孔洞白云岩储层在垂向上的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它地区相似的地层和储层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一种独特的隐蔽油藏——夏9井区成岩圈闭油藏成因分析及其对勘探的启迪
旷红伟,高振中,王正允,王晓光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8-1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2
摘要429)      PDF(pc) (599KB)(461)       收藏

夏9 井区系在一向北东方向抬起消失的鼻状构造背景上, 既无构造圈闭, 亦无砂层上倾尖灭圈闭, 在该鼻状构造的低部位, 于三叠系、侏罗系内发现了多个规模不一的油藏; 对于同一砂层,构造低部位为油层, 而构造高部位却均为水层, 如此“低油高水”的反常现象, 一直困扰着石油地质工作者。近年, 笔者从实际资料入手, 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 成岩遮挡是夏9 井区油藏的主控因素;而构造坡度变缓带则是形成成岩遮挡的必要条件。成岩遮挡强度与储层物性条件密切相关: 物性条件好者, 其成岩遮挡强度较低, 只能形成规模较小的油藏; 物性甚好者, 其成岩遮挡强度甚差, 不能封堵住油气, 则不能成藏; 相反, 物性条件稍差者, 其成岩遮挡强度较高, 则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藏。 可见, 此类成岩圈闭油藏的成藏规模与储层物性的优劣呈负相关关系。夏9 井区成岩圈闭油藏的发现及对其成因的认识, 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一个新的勘探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IV)——勘探实践
韩春元,赵贤正,金凤鸣,王权,李先平,王素卿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5-2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3
摘要504)      PDF(pc) (532KB)(336)       收藏

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 个地层- 岩性油藏成功勘探的典型实例, 针对不同凹陷, 深化地层岩性圈闭( 油藏) “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 不断构建新的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 个3 000 万~5 000 万t 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区块, 开辟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付广,刘博,吕延防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21-2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4
摘要456)      PDF(pc) (347KB)(528)       收藏

为了研究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在研究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的基础上, 利用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在外加压力和浓度作用下通过泥岩盖层的 渗滤和扩散速度, 分别建立了泥岩盖层对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封闭能力评价参数Vs, Vw, Vd。以此为基础, 通过Vs, Vw, Vd 的加权平均建立了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滨北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中, 结果认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主要为中等能力封闭区, 仅在盆地北部讷河和东部绥棱以东局部地区为差封闭区, 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差是造成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天然气显示差的重要原因
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李云,时志强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27-3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5
摘要469)      PDF(pc) (393KB)(586)       收藏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T3x) 致密砂岩储层存在早、晚2 期流体包裹体。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 主要为80~100℃; 晚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 主要为120~140℃, 成熟度较早期也较高。推断四川盆地中部致密砂岩储层的油气充注、运移经历了2 个主要期次, 早期发生于晚侏罗世, 晚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 这与油气藏饱和压力得出的结果相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地震地貌学概念与分析技术
蒋韧,樊太亮,徐守礼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33-3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6
摘要538)      PDF(pc) (567KB)(541)       收藏

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 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 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与地震岩性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部分。文章拟从介绍和探讨的角度出发, 概述该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 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列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工作流程。在对沉积要素和其它重要的地质特征成图和可视化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项分析技术, 包括多种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目前, 该学科正处于其发展早期, 尚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 相信今后将会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辽东湾盆地旅大地区古近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戴朝成,郑荣才,文华国,张小兵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39-4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7
摘要443)      PDF(pc) (710KB)(347)       收藏

通过大量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 结合部分地震资料,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将辽东湾盆地古近系划分为2 个超长期、6 个长期、18 个中期和数10 个短期旋回层序。在综合长期层序界面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选择长期旋回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 得出了长期旋回的古地理演化规律为: 在LSC2 和LSC3 时期, 以发育浅湖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 LSC4 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 到LSC5 和LSC6 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主, 自下而上形成浅湖→湖底扇→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和砂体展布规律。从而为有利储集砂体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西湖凹陷平湖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邹明亮,黄思静,胡作维,冯文立,刘昊年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47-5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8
摘要443)      PDF(pc) (588KB)(455)       收藏

碳酸盐胶结物是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砂岩中最为重要的自生矿物。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元素成分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主要矿物类型是菱铁矿、铁白云石和方解石。其中菱铁矿胶结物主要形成于同生到早成岩早期, 具有最高的δ13C 和δ18O 值, 分别为0.75‰和- 10.22‰; 铁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 接近同期海水, 变化于- 2.45‰ 和- 2.98‰之间, δ18O 值偏负, 最低达- 12.39‰, 其形成于相对较早的成岩时间。方解石胶结物主要以粒状和连生胶结方式产出, 粒状方解石具有复杂的多种成因机制, 而连生方解石具有最低的δ13C 值( - 6.02‰) 和δ18O 值( - 16.94‰) , 主要形成于成岩晚期, 其成因与有机酸溶解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
及粘土矿物转化作用有关。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方面, 早期形成的菱铁矿和铁白云石胶结物增加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 对研究区储层发育的影响是正面的, 而晚期形成的连生方解石胶结物普遍占据长石溶解空间, 对储层的发育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钟市油田潜江组含盐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砂体分布规律
尹艳树,张尚峰,尹太举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53-5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9
摘要417)      PDF(pc) (901KB)(397)       收藏

以钟市油田潜三段储层为例, 进行了盐湖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在冲刷面、湖泛面以及盐岩界面基础上, 根据相组合特征, 在潜三段识别出向上“变深”不对称旋回、向上“变浅”不对称旋回以及向上“变浅”复“变深”对称旋回等3 类基本短期旋回。根据短期旋回叠加样式, 将潜三段划分为5 个中期旋回和1 个长期旋回。中期旋回内砂体分布规律受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A/S) 的控制。指出在A/S<<1 时, 砂体最为发育, 且连通性最好。但基准面最低时, 气候干燥, 湖盆水体浓缩, 碎屑供给不充分, 发育盐岩沉积; 在A/S<<1 向A/S<1 过渡时砂体较发育, 但隔夹层逐渐丰富; 在A/S>>1 时, 砂体不发育, 多为孤立砂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姬塬地区长3—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石雪峰,杜海峰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59-6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0
摘要514)      PDF(pc) (298KB)(458)       收藏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区域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天环坳陷2 个构造单元之间。姬塬腹地勘探程度较低, 对长3 和长4+5 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储层的展布、圈闭的成藏、油气富集规律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该文以露头、岩心、测井曲线为基础, 通过对区内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姬塬地区延长组长3 和长4+5 油层组主要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组成, 并进一步分为2 种亚相和5 种微相。根据长3 和长4+5 的沉积微相的展布及演化规律可以得出研究区的沉积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同生逆冲断裂特征
严世邦,胡望水,李瑞升,关键,李涛,聂晓红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64-6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1
摘要525)      PDF(pc) (277KB)(376)       收藏

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分成4 个断裂亚带: 红山嘴逆冲断裂亚带、中拐反冲断裂亚带、车排子近NS 向逆冲断裂亚带和车75 井—车77 井NW向逆冲断裂亚带, 并分析各断裂亚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 再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和断距分析方法对典型构造剖面进行研究, 认为同生逆冲断裂多数是前缘主干断裂, 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型叠瓦冲断构造, 对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底部的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二叠纪逆冲推覆剧烈, 逆冲断裂普遍发育, 三叠纪断裂发育强度由北向南呈减弱趋势; 侏罗纪断裂发育表现为北部地区较弱, 中部地区较强, 南部地区几乎停止的特点。二叠纪到三叠纪断裂发育为前展式, 三叠纪到侏罗纪断裂发育为后展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砂岩透镜体油运移过程模拟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马中良,曾溅辉,张善文,王永诗,王洪玉,刘惠民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69-7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2
摘要461)      PDF(pc) (1872KB)(418)       收藏

砂岩透镜体油藏是岩性油气藏中增储上产的重要类型, 但目前对其成藏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通过二维实验模拟表明:砂岩透镜体自身的物性好坏对其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形成油藏的含油饱和度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 油总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成藏, 势的大小决定了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可能性。“相”和“势”相互耦合, 共同控制砂岩透镜体的成藏, 油气成藏动力( 势) 充足时成藏所需要的储层渗透性能下限就相应降低; 相应地, 储集岩渗透性能好, 要求的成藏动力条件( 势) 就可以适当降低。得出了实验条件下透镜体成藏时的“相”和“势”之间的定量模型, 为预测圈闭成藏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板桥凹陷钱圈地区主干断裂活动性分析
王冰洁,何生,倪军娥,方度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75-8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3
摘要379)      PDF(pc) (637KB)(651)       收藏

在对板桥凹陷钱圈三维工区沙三段、沙二段、沙一下段、沙一中段、沙一上段和东营组底界6 个层面断层系统的解释基础之上, 分析了钱圈地区断层平面分布特征, 并综合运用生长指数、活动 速率和古落差3 种指标定量研究断层活动性。结果表明: 钱圈地区主要发育2 组走向为NE 和NW 近似于垂直的正断层及3 级断裂, 其中沧东断裂为一级断裂, 大张坨断裂和G39 断层为二级断裂, 其余为三级断裂, 倾角大多为55°~70°。3 种活动性指标揭示了研究区内的主干断层大多为长期活 动的控制沉积断层, 断层发育经历了2 幕演化, 而且每一幕都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黄龙,田景春,肖玲,王峰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83-8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4
摘要544)      PDF(pc) (453KB)(662)       收藏

通过岩心观察, 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等分析化验资料研究表明, 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段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 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组合为主, 储层物性较差; 排驱压力及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 孔喉半径小、分选性较差, 歪度细, 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有限, 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 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 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 强烈的压实- 压溶作用是形成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6 段砂岩划分为4 类储层, 其中Ⅰ、Ⅱ类储层是未来开发的首选储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震积岩特征综述及地质意义
杨仕维,李建明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89-9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5
摘要675)      PDF(pc) (368KB)(781)       收藏

震积岩是一种灾变事件岩。文章综述了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着重介绍了震积岩的岩石类型、震积序列、鉴别标志及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的对比鉴别。同时, 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归纳出由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 背景沉积组成的6 种地震震积序列, 并指出震积岩对于构造演化解释、沉积学及石油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地震叠前分析技术在子洲气田的研究与应用
王大兴,于波,张盟勃,宋琛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95-10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6
摘要489)      PDF(pc) (642KB)(399)       收藏

由于子洲气田山2 段砂岩储层薄, 横向变化快, 因此, 该文在叠后地震储层预测的基础上, 开展了叠前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研究表明: 大入射角的地震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储层AVO 信息, 通过叠前反演计算弹性阻抗及弹性参数, 可提高有效储层预测精度。该技术在子洲气田天然气气藏地震储层综合预测中的推广与应用, 保证了快速的开发建产, 提高了预测符合率, 为完成子洲气田整体开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在阵列声波测井中区分油水层
张学涛,王祝文,原镜海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01-10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7
摘要387)      PDF(pc) (200KB)(421)       收藏

时频分析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Choi-Williams 时频分析方法引入阵列声波测井信号分析处理, 用以区分不同性质的储集层。Choi-Williams 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物理意义, 根据Choi-Williams 分布中不同模式波能量在不同时间、不同频率下具有的不同分布特征, 来区分油水层,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利用NMRT2谱分布研究储层岩石孔隙分形结构
陈振标,张超谟,张占松,令狐松,孙宝佃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05-11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8
摘要517)      PDF(pc) (318KB)(435)       收藏

利用NMR T2 谱分布进行储层岩石分形结构研究, 进而分析岩石物性, 是一种分析、评价储层孔隙结构与物性的新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 对中—高孔渗储层的分形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其次, 着重讨论了在低孔低渗情况下, 利用NMR T2 谱分布研究岩石分形结构这一方法的适用性与准确性; 最后, 对此方法在中—高孔渗储层与低孔低渗储层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中—高孔渗储层与低孔低渗储层研究均表明: 利用NMR T2 谱法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与进行分形维数计算; 同时应用该方法求取的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表征岩石物性, 从而为储层特征研究、储层分类等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储层岩石的2种应力敏感机制——应力敏感有利于驱油
李传亮,涂兴万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11-11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9
摘要547)      PDF(pc) (209KB)(435)       收藏

储层岩石存在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2 种变形方式。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也存在本体变形应力敏感和结构变形应力敏感2 种应力敏感机制。根据该文的研究, 岩石的本体变形导致的应力敏感程度极弱, 生产过程中可以将其忽略; 而岩石的结构变形导致的应力敏感程度则极强, 它不仅不会降低油藏的产能, 反而会维持油藏的地层能量和提高油藏的产能, 十分有利于驱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张厚福,徐兆辉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14-12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0
摘要498)      PDF(pc) (667KB)(847)       收藏

在澄清“油气藏”概念的基础上, 根据油气藏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为地层- 岩性油气藏被纳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中概述了地层- 岩性油气藏的范畴、成因及勘探特点, 最后剖析了3 个典型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塔里木—扬子古大陆”重建对无机成因油气的作用
罗志立,张景廉,石兰亭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24-12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1
摘要386)      PDF(pc) (182KB)(483)       收藏

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构造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 从新元古代至二叠纪, 塔里木古陆块与扬子古陆块更加靠近, 组成了“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后经“峨嵋地幔柱”的作用和二叠纪“峨嵋地裂运动”的拉张, “塔里木—扬子古大陆”裂解、分离。文中讨论了地幔柱与无机成因油气生成的关系。根据上述研究, 预测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是可望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靶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勘探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学会科学思维
张霞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29-13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2
摘要375)      PDF(pc) (139KB)(264)       收藏

科学思维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 即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石油勘探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就要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 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重视对概念的理解,树立求真务实的好学风, 提高分类研究与分类指导能力, 细分研究管理对象, 精细研究特殊矛盾, 以资料的积累、整理为基础, 加强综合研究,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进而学会科学地思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若干问题讨论( Ⅰ)
李庆忠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1
摘要398)      PDF(pc) (953KB)(465)       收藏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的石油勘探已进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阶段。在岩性油气藏勘探过程中, 遇到了一些新的、令人困惑的难题。该文对地震反射同相轴与沉积等时面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在岩性油气藏勘探追踪砂体时必须重视波阻抗反演, 并对钙质致密砂岩的波阻抗解释也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刘树根, 黄文明, 张长俊, 赵霞飞, 戴苏兰, 张志敬, 秦川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6-1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2
摘要564)      PDF(pc) (614KB)(732)       收藏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到中三叠统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勘探已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等15个碳酸盐岩含气层系。其中, 上震旦统与寒武系碳酸盐岩基本上完全白云石化, 其余层位也具有不同程度白云石化。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成因机理或模式, 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原生、准同生、渗透回流、混合水、埋藏成因、热液成因、淋滤玄武岩成因及生物成因等8 种模式。白云岩储层是现今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最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 白云石化是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白云石化埋藏成因模式与混合水模式受到广泛质疑, 可能为热液成因。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2 次地裂运动及其导致的广泛的流体活动背景, 致使热液白云石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对贺兰拗拉槽的质疑
邸领军, 谢广成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6-2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3
摘要476)      PDF(pc) (525KB)(611)       收藏

自19 世纪70 年代板块构造理论引入中国后, 一些学者把拗拉槽(Aulacogen) 一词赋予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 并认为贺兰山、秦岭、北祁连中新元古代至早中寒武世为裂谷发育阶段, 秦岭、北祁连、贺兰山构成了三叉裂谷系。该论点很快被国内众多学者认同并引用。在一些文献和论著中, 一些学者将拗拉槽的概念进一步引伸、发挥。由此, 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关于拗拉槽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秦祁贺地区的构造形迹、地层及沉积特征的研究观察, 以及对盆地中几条横穿所谓中、下元古界拗拉槽的地震和重、磁、电剖面的仔细核实, 深感其证据不足, 在沉积、构造上都与国内外定义的拗拉槽存在较大的差别。对此, 就关系到大陆动力学、盆地动力学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发展、演化的这一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质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2 段三角洲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特征
王华, 郑荣才, 周祺, 李凤杰, 魏钦廉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22-2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4
摘要564)      PDF(pc) (508KB)(463)       收藏

长北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北部, 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一套碎屑沉积, 自上而下被划分为山1(P1s1) 和山2( P1s2) 等2 个岩性段, 其中山2 段是长北气田主力产层。在岩心描述、岩矿分析及测井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山2 段属于海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长北气田范围内, 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 次为前缘相, 其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文中采用层序- 岩相古地理编图的技术方法, 详细描述了山2 段砂体的展布特征, 为储层预测和描述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柴达木盆地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张景廉, 石兰亭, 陈启林, 张虎权, 卫平生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29-3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5
摘要476)      PDF(pc) (496KB)(550)       收藏

柴达木盆地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已探明三大油气区: 西南尕斯库勒一带的第三系油气区, 北部冷湖、鱼卡、南八仙一带的侏罗系油气区以及东部三湖地区的第四系天然气区。但未来的油气勘探领域在哪里, 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盆地榴辉岩、镁铁—超镁铁岩的发现和盆地边缘大量金矿的分布, 以及盆地中膏盐、白云岩、伊利石、锶矿床等的存在则表明了盆地广泛存在地幔流体活动。地震测深结果显示: 柴达木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 高导层, 这是无机油气的发生器。分析中地壳低速- 高导层与深大断裂分布关系, 大断裂与不整合面、浅层断裂及储集层的配套关系, 对寻找大油气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 柴西地区深部花岗岩及其风化壳是未来石油勘探的重
点, 而盆地东部三湖地区深部则是寻找大气田的有利靶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王昌勇, 郑荣才, 王建国, 曹少芳, 肖明国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37-4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6
摘要386)      PDF(pc) (444KB)(377)       收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 大多数人认为属于辫状河沉积。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岩石类型、特征、沉积相标志研究后认为, 八道湾组沉积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体系, 并对八道湾组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论证了该区继晚三叠世末期的湖平面大幅度下降, 伴随湖盆的衰亡, 八道湾组进入早期( J1b53) 广泛的沼泽沉积环境, 随着泥沙的带入, 沼泽逐渐消亡, 而河流作用加强, 地层逐渐由东向西超覆, 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 至J1b5 亚期晚时( J1b51) 湖平面开始迅速上升, 发育了大片的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在J1b4 亚期湖平面又迅速下降, 导致浅湖沉积退出研究区; J1b 2+3亚期再次发生湖侵作用, 以大面积的浅湖沉积为特征; 而J1b1 亚期伴随着湖平面的再次下降, 河流作用逐渐减弱, 泥质沉积日渐增多, 在八道湾组末期重新又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沉积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曲春霞, 杨秋莲, 刘登飞, 刘旭, 李爱琴, 崔攀峰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43-4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7
摘要488)      PDF(pc) (323KB)(511)       收藏

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发育,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 储层渗透性逐渐变差, 需要开展更加精细的地质研究工作。储层物性是油藏各种因素的综合表征, 主要受沉积环境、胶结物含量、微观孔隙结构等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延长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可为油田开发部署及开发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 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
王辉, 王凤琴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48-5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8
摘要388)      PDF(pc) (418KB)(498)       收藏

运用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油藏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测试资料, 建立了长6 段层内、层间及平面3 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 描述了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油气分布规律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表明, 长6 段宏观非均质性强, 层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的下部和反韵律砂体的上部; 平面油气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中; 层间油气富集程度与纵向上层间旋回性基 本一致, 在物性好、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的长6 段Ⅰ砂组富集, 同时认为, 长6 段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平面和垂向上油气的形成与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济阳坳陷阳信洼陷古近纪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克, 刘显阳, 赵卫卫, 宋江海, 时振峰, 向惠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54-5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9
摘要412)      PDF(pc) (350KB)(684)       收藏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 在阳信洼陷古近系陆源碎屑断陷湖盆砂泥质沉积地层中识别出大量具有震积岩特征的变形构造, 如微断层和震裂缝、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震积枕状层及伴生构造等, 同时建立了阳信洼陷震积岩垂向序列, 自下而上分别是下伏未震层段、微断层层段、震碎角砾岩段、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层段、震积砂枕及伴生构造层段、液化均一层段和上覆未震层段。不同的震积岩构造特征对应不同的地震强度, 震积岩的发现不但有助于分析判断控盆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 震积岩自身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 因而研究地震事件沉积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辽河坳陷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孙洪斌, 张凤莲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60-6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0
摘要406)      PDF(pc) (457KB)(502)       收藏

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古近纪早期断陷特征十分明显, 晚期则是坳陷特点显著, 其演化可分为3 个期次: ①沙四、沙三期的断陷期; ②沙一、沙二期的断坳转换期; ③东营期的坳陷期。认为断陷期的沙四、沙三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 断坳转换期的沙一、沙二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 坳陷期的渐新世东营期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泛滥平原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大港油田小集官162 断块沉积相研究
彭学红, 何贞铭, 刘学锋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66-7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1
摘要412)      PDF(pc) (621KB)(435)       收藏

以取心和测井资料为基础, 对大港油田小集官162 断块枣Ⅱ、枣Ⅲ油组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断块以辫状河沉积相为主, 发育有辫状河道、河间滩、河漫滩及泛滥平原4 个沉积微相。对其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合物性资料统计分析, 认为辫状河道砂体是研究区较有利的储集相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霸县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构型
谢晓军, 邓宏文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74-7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2
摘要390)      PDF(pc) (310KB)(487)       收藏

以霸县凹陷古近系地层为例, 分析凹陷的内部结构和层序地层构型。牛东断层及其导致的凹陷结构的“东西分带”与斜坡形态的“南北分段”将霸县凹陷分为3 个构造- 地貌单元, 即南、北、中3 段。各段的层序地层构型、物源体系发育程度、沉积体系与砂体成因类型、砂体与构造- 地貌配置样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双反射偏移(DWM) 技术介绍及应用
王愫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78-8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3
摘要362)      PDF(pc) (443KB)(372)       收藏

通过波动方程全波场正演模拟技术, 揭示了垂直界面产生的二次反射, 即双反射的波场特征,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双反射偏移成像技术。模型正演表明, 双反射偏移成像技术可使地下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界面得以准确成像。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 使得利用常规地震处理技术不能准确成像的近垂直的各种波阻抗界面( 断面、盐丘侧翼、油气水分界线等) 得以准确成像, 这对常规地震成像作了有益的补充。对有关断裂系统地质信息的准确识别及发现由断裂控制的继承性高产油气带和由微断层分割控制的剩余油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泥质地层中饱和度指数的确定
李先鹏
岩性油气藏   
37. 测井储层描述在塔中I 号礁滩体中的应用
赵军, 海川, 张承森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86-9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5
摘要451)      PDF(pc) (393KB)(440)       收藏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体储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 在测井储层表征与定量评价中, 由于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及其组合的复杂性, 给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带来了一系列困难。文中以测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岩心、实验、试油等资料, 划分出储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和储层类型。分别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各种测井响应特征及响应模板,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礁滩体储层类型的划分标准。根据不同储集类型的孔、渗关系, 结合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建立了礁滩体不同储层级别的解释图版和解释标准, 所划分的储层级别与礁滩体沉积相带具有很好的对比关系, 为测井储层评价和完井试油层段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解释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裸眼井测井新技术进展
张向林, 刘新茹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91-9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4
摘要559)      PDF(pc) (172KB)(709)       收藏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需要, 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微扫、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为研究地层各向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核磁共振、电缆地层测试、井壁取心等提供了对地层流体的精确认识, 如随钻声电成像、核磁共振测井、随钻地层测试等随钻测井系列的不断增加使得随钻测井快速发展。最近, 又提出了动电测井的新测井概念并且进展迅速。该文介绍了国外如斯伦贝谢、哈理伯顿、阿特拉斯、康普乐公司及俄罗斯等测井新技术的测量原理和仪器结构, 对于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差距, 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阵列声波资料在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胡红, 罗宁, 李联新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97-10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7
摘要461)      PDF(pc) (460KB)(436)       收藏

阵列声波资料由于能提供丰富的地层信息, 在测井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除了常利用阵列声波资料评价储层物性外, 文中用阵列声波资料进行井旁裂缝的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水力裂缝压裂高度的预测和确定等。阵列声波在油气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江苏油田的应用
尹军强, 朱巨义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02-10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8
摘要368)      PDF(pc) (528KB)(464)       收藏

利用岩屑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获取的参数, 可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可动流体、可动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及含油性进行评价, 而且所获取的储层参数可用来评价油水层。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对高束缚水低阻油层、水淹层、测井解释疑难层、油水界面确定以及稠油层的评价具有独特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基于模型的叠前数据多参数非线性反演
王辉, 张玉芬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08-11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9
摘要391)      PDF(pc) (355KB)(457)       收藏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叠前数据多参数反演方法。通过测井资料建立井旁处地层模型, 其模型参数包括每层的层位信息及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与密度。以Gassmann 流体置换理论为指导, 区分模型中的渗透性地层与非渗透性地层, 并根据研究区实际特点建立模型中每一地层相应的岩石物理回归关系及各层模型参数的先验函数。在贝叶斯原理的基础上, 通过Zoeppritz 方程简化公式及褶积模型建立反演参数的后验概率模型。用Marmousi2 模型来检验所提出的反演算法, 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获得较准确的反演结果, 还可以获得各参数对指示油气与否的敏感性及反演结果的多解性信息, 从而降低最终决策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模型
张凤奇, 庞雄奇, 冷济高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14-11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0
摘要390)      PDF(pc) (266KB)(480)       收藏

为了解决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是否含油、含油多少的定量表征问题, 对研究区117 个岩性圈闭进行了地质统计分析和R 型主因子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圈闭距离排烃中心的距离、所在地点的流体势、砂地比、砂体厚度等是制约岩性圈闭油充满度的主控因素。依据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岩性圈闭油充满度与其主控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定量预测模型。选取了未参与模型建立的26 个岩性圈闭对已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验证结果表明: 80% 以上的岩性圈闭油充满度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 这为该区同种类型的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YH 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滕团余, 余建平, 崔海峰, 张年春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19-12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1
摘要381)      PDF(pc) (434KB)(448)       收藏

针对YH 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埋藏深、岩性复杂、地震响应不明显、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文章综合应用叠前地震资料裂缝预测、地震属性分析、阻抗变化率反演技术对YH 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综合预测, 同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本地区的储层预测方法, 该方法避免了常规储层预测在碳酸盐岩地区模型化过重的缺陷, 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地层抬升会导致异常高压吗?
李传亮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24-12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2
摘要409)      PDF(pc) (102KB)(583)       收藏

为了深入了解地层产生异常高压的原因, 该文研究了抬升作用使地层产生异常高压的可能性。研究认为, 由于水的热压变形比较高, 地层抬升使其产生异常高压的可能性非常小。油气藏产生异常高压需要较大的抬升幅度, 一般情况下难以出现。因此, 大多数地层的异常高压依然是外来流体的侵入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厚油层中隔夹层识别及井间预测技术
严耀祖, 段天向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27-13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3
摘要548)      PDF(pc) (366KB)(497)       收藏

在油田开发初期, 隔夹层的描述仅是通过隔夹层密度和隔夹层频率来表征, 但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调整阶段, 隔夹层的定量描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井间精确预测技术尤为关键。该文以鄂尔多斯盆地B 油田厚层砂岩研究为例, 通过岩电关系分析和测井识别模式, 并应用随机储层建模技术, 建立了三维精细隔夹层分布模型, 在指导油田内部挖潜调整、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同位素沾污面积的归位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曲永春, 王祝文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132-13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4
摘要320)      PDF(pc) (347KB)(304)       收藏

在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中, 沾污给测量精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文中分析了沾污类型及沾污消除校正系数, 根据吸水剖面中分配前的同位素沾污并不影响资料解释的结果, 分配之后的沾污破坏了地层注入量、同位素滤积量及放射性强度三者之间的正比关系, 以及影响分层相对注水量的解释精度这些特点, 介绍了沾污校正的沾污面积归位模型及计算方法, 并把该方法应用于资料解释中,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若干问题的讨论(Ⅱ)——关于垂向分辨率的认识
李庆忠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1
摘要551)      PDF(pc) (953KB)(358)       收藏

砂泥岩互层的垂向分辨率是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重要内容。文中讨论了带限地震子波及其分辨率问题,并结合砂泥岩互层的理论模型,认为λ/4 的垂向分辨率定义是不合适的,而λ/8 最合适。岩性油气藏勘探实例表明,当大套泥岩含有薄层砂岩时,垂向分辨率可以达到λ/16。这为砂泥岩互层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隐蔽油气圈闭勘探之发展现状
杨国臣,于炳松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6-1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2
摘要380)      PDF(pc) (277KB)(544)       收藏

首先论述归纳了已发现隐蔽油气圈闭的主要种类,划分为地层!岩性型油气圈闭、复杂隐蔽构造型油气圈闭、复合型油气圈闭三大成因类型,依据形成油气圈闭的储、盖、运、圈、保条件中的主控因素,每一大类可包括储集体隐蔽型、油气储集空间隐蔽型、封盖条件隐蔽型、油气运移充注条件隐蔽型、圈闭形态与结构隐蔽型、圈闭构造位置隐蔽型、圈闭形成动力学条件隐蔽型、油气藏流体性质隐蔽型和保存条件隐蔽型9种简单因素控制型隐蔽油气圈闭,以及复杂因素控制型隐蔽油气圈闭,共10 种类型;然后综述了当前隐蔽油气圈闭的基本勘探理论和勘探技术与方法,强调多技术学科的联合是实现隐蔽油气圈闭勘探突破的根本前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勘探的创造性才能
张霞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2-1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3
摘要352)      PDF(pc) (219KB)(306)       收藏

结合石油勘探的特点,简要阐述了提高石油勘探创造力所需要的风险决策、油气发现、形象思维、灵活思维与表达思想的能力,并指出了形成这些创造性才能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
郑荣才,王海红,韩永林,王成玉,牛小兵,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52.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层特征
罗月明,李志明,蒋宏,施伟军,梁海军
岩性油气藏   
53. 金湖凹陷古近系戴一段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
杨立干
岩性油气藏   
54.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下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谢锐杰
岩性油气藏   
55. 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海绵礁岩石类型及礁体演化阶段
王延奇,胡明毅,刘富艳,王辉,胡治华
岩性油气藏   
56. 冀中地区文安斜坡带成藏特征研究
杨伟荣,钱铮,张欣,朱萍,范春霞
岩性油气藏   
57.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蔡佳,姜华,赵忠新,!陈少平,罗家群
岩性油气藏   
58.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 时期物源分析
银晓,罗顺社,李鑫,门福信,徐文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59-63.  
摘要396)      PDF(pc) (428KB)(559)       收藏

利用砂岩薄片鉴定、重矿物及稀土元素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 时期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沉积期的物源来自盆地北东和西部边缘,其中北东方向物源为优势物源,西部方向物源为次要物源;母岩区均以变质岩地层为主,其次为岩浆岩和沉积岩,并且发现2个方向的物源在罗庞塬地区发生了交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9. 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滩体类型及储集性研究
张金友, 王兴志, 张帆, 曾德铭, 王保全, 蒋志斌, 李耀刚, 朱永刚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64-6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3
摘要361)      PDF(pc) (392KB)(429)       收藏

川西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滩体分为台地边缘鲕粒滩和台地内点滩2 种类型, 多数台地边缘鲕粒滩形成时水体相对较深, 未经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岩改造, 储集性能较差, 局部鲕粒滩形成时水体较浅, 在经过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岩作用改造后, 白云石化好, 可形成储集性能极好的储集体; 台地内点滩白云石化较好, 储集性能也较好, 但分布狭窄, 厚度较薄, 无规律可寻。由此可见, 滩相沉积体仅是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 滩体最终能否形成有效的储集体, 还要取决于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当滩体暴露于水体之上时, 受到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改造, 发生白云石化作用, 有利于后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发生, 可产生大量的储集空间, 并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0.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阳伟, 田景春, 夏青松, 王峰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69-7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4
摘要464)      PDF(pc) (347KB)(477)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延长组长6 油层组主要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沉积。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长6 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渭北地区长6 油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和浊流沉积,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研究成果为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1. 饱含流体介质的地震波场特征及频率分布
边立恩, 贺振华, 黄德济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74-7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5
摘要471)      PDF(pc) (328KB)(507)       收藏

地震波在含流体地层中传播时, 由于受到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等阻力的影响, 其波场较不含流体时要发生显著变化。为了定性地研究地震波的这种波场特征及变化规律, 该文将Korneev 等人提出的一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拓展为二维形式, 推导了二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的解, 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归纳了含流体地震波场随粘滞性衰减系数和弥散耗损系数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结果显示, 粘滞性衰减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的频率分布,随着其值的增大地震波的主频迅速低移; 弥散耗损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振幅的衰减, 而几乎不改变地震波的频率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2.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柴北缘地区的应用
吴杰, 苏勤, 王建华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79-8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6
摘要417)      PDF(pc) (214KB)(457)       收藏

柴北缘地区地震勘探多在山地、山前带、戈壁、沙漠等低降速带变化大的复杂地区进行, 静校正问题成为制约勘探成效的瓶颈。绿山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技术, 利用地震波初至时间和射线路径反演出近地表速度模型, 然后求取静校正值, 从而消除静校正影响, 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该方法应用于柴北缘地区, 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的精度, 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3. 肇州油田芳169 区块断层封堵性研究
崔艳敏, 陆正元, 钟伟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83-8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7
摘要393)      PDF(pc) (504KB)(350)       收藏

以肇州油田芳169 区块复杂断块油田为例, 在已有勘探开发资料的基础之上, 利用Yielding等人( 1997) 提出的泥岩断层泥比率(SGR) 方法, 结合区内实际地质情况, 有选择地对区内2 条控制已知油藏关键性断层的封堵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 定量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与依据开发动态资料分析而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其方法可以尝试对研究区内其它规模相当、性质相似的断层进行封堵性评价, 从而为目前的开发及围区的进一步勘探提供决策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4. 双侧向测井裂缝参数解释在伊朗Aran 油田的应用
先伟, 吴伟航, 李小刚, 夏铭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89-9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8
摘要354)      PDF(pc) (406KB)(485)       收藏

中伊朗盆地Kashan 区块Aran 油田第三系库姆组为一套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低, 且裂缝发育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钻探取心和成像测井资料观察是了解储层天然裂缝是否发育最可靠、最直接的方法, 但成本昂贵。在利用常规测井方法识别裂缝时, 双侧向测井具有较强的聚焦能力, 它对于探测高阻层裂缝特别有效。该文在前人对双侧向测井响应的数值模拟及反演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研究区裂缝性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来估算库姆组C4 亚段裂缝参数, 并将结果与岩心、成像测井、 试油资料对比验证, 表明该方法较为准确地评价了研究区裂缝性储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5. 套管井测井新技术进展
张向林, 刘新茹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95-9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9
摘要357)      PDF(pc) (143KB)(569)       收藏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 套管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套管井测井可在任何时间获得测井数据, 确定产层产油或产水情况、确定油层的含油饱和度,也可以用于老井评价寻找剩余油、监测油田生产动态变化情况、评价水泥胶结情况、监测油井套损、评价油井使用寿命等。文中不仅介绍了国外套管测井新技术的测量原理, 对于我国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而且探讨了我国套管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差距, 为测井新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6. 无孔隙度测井条件下储层孔隙度求取方法探讨
王晓光, 旷红伟, 伍泽云, 苏静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99-10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0
摘要399)      PDF(pc) (228KB)(379)       收藏

针对缺乏孔隙度测井系列的井区, 利用标准测井资料, 通过“岩心刻度法”可建立起测井孔隙度解释模型, 常见的有采用自然电位减小系数和视电阻率建立的2 种孔隙度模型。通过利用泥质含量参数建立的孔隙度模型与这2 种模型的对比研究, 发现泥质含量孔隙度模型计算出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孔隙度吻合程度更高, 其平均绝对误差为0.162, 平均相对误差为5.934%。因此认为: 在研究区, 利用泥质含量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储层孔隙度相对更精确, 从而实现利用标准测井资料分析评价储层及定量计算储层参数的目的, 为研究区在缺乏孔隙度测井资料条件下定量求取储层参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7. 曲流河点坝砂体地质建模及在水平井轨迹设计中的应用
司丽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04-10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1
摘要368)      PDF(pc) (381KB)(561)       收藏

为实现曲流河点坝砂体水平井轨迹设计的最优化, 在准确识别点坝砂体形态与规模的基础上, 对提高点坝砂体内构造模型精度、夹层预测精度及岩性模型精度做了深入的研究, 形成了一套曲流河点坝砂体水平井地质建模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新井钻井中, 构造模型的精度误差在0.45 m 以内, 侧积夹层预测符合率达到85%; 将该模型应用于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及井轨迹现场跟踪调整中, 水平取心井连续成功取心176.39 m, 砂岩钻遇率达95%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8. 断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济阳坳陷斜坡带油气运聚影响的实验模拟
马中良, 曾溅辉, 赵乐强, 忤岳, 徐小松, 李丹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09-11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2
摘要429)      PDF(pc) (353KB)(336)       收藏

通过二维模拟实验探讨了断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济阳坳陷斜坡带油气运聚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断层物性的差异影响着油向各砂层运移的动力。由于物性的变化, 使各砂层与断层之间的毛细管力差发生变化。断层物性较差时, 毛细管压力差对油的运移起动力作用, 有利于油运移; 断层物性较好时, 毛细管压力差对油的运移起阻碍作用, 不利于油运移。②断层倾角的差异影响着油向各砂层运移的动力。由于倾角的变化, 使浮力在各砂层的分力发生变化。断层倾角较小时, 浮力在各砂层分力大, 有利于油向各砂层充注; 断层倾角较大时, 浮力在各砂层分力小, 有利于油沿断层向上运移。③断层物性和断层倾角对油气运聚具有互补性。物性愈好、倾角愈大, 愈有利于油气向上部砂层中运聚; 物性愈差、倾角愈小, 上下砂层均有利于运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9. 河流相储层开发初期地质建模
苏进昌, 张岚, 马新福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14-11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3
摘要362)      PDF(pc) (477KB)(479)       收藏

针对河流相储层横向分布不稳定、开发初期钻井资料有限等情况, 提出一种在地震反演波阻抗资料约束下, 综合应用钻井和测井数据, 并结合储层地质建模技术, 进行河流相地质建模的方法。通过BZ3- 2 油田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 认为在此思路指导下建立的河流相储层开发初期储层定量地质模型, 为河流相储层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地质依据, 从而降低了油田的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0. 榆林气田南区高效开发与效益评价
王永强, 刘占良, 洪鸿, 郝玉鸿, 乔亚斌, 张林, 马云峰, 刘小江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19-12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4
摘要354)      PDF(pc) (159KB)(422)       收藏

根据榆林气田为典型的低渗透岩性气藏的地质特征, 从气田高效开发思路出发, 强化气田开发动态分析, 主要包括气井产能核实和气井分类管理, 实现了低产井的科学开发。采用气藏工程方法简化气田动态监测工作量, 主要通过地层压力、井底流压等的理论计算, 节约了气田开发的大量测试费用。探索气田效益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 采用多项评价指标分析气田效益形势, 为提高气田的开发效益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指导了榆林气田的高效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1. 低渗透砂岩气藏水锁伤害方式对比实验研究
雷茹, 任晓娟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24-12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5
摘要341)      PDF(pc) (220KB)(340)       收藏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 对低渗透砂岩气藏3 种不同的水锁伤害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 低渗透砂岩气藏的水锁伤害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 其中欠压作用下的水锁伤害最小, 超压作用下的水锁伤害最大, 常压作用下的水锁伤害居中。因此, 在低渗透砂岩气藏的开采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水基工作液, 如果要用水基工作液, 应使压差处于欠压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2. 超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
李书恒, 赵继勇, 崔攀峰, 杨金龙, 陈文龙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28-13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6
摘要433)      PDF(pc) (362KB)(669)       收藏

超低渗透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该类储层物性差, 启动压力梯度高。针对储层特征, 提出“超前注水、缩小井距、提高注采井数比、提高人工裂缝长度与导流能力”的开发思路,在西峰油田庄9 井区先导性开发试验中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为实现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极大地拓宽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3.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产量递减特征研究
李柏林, 涂兴万, 李传亮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132-13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7
摘要409)      PDF(pc) (261KB)(512)       收藏

塔河油田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 油井打开程度低, 通过钻井资料认识油藏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深入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 文中采用动态资料间接地认识油藏特性。通过研究油井的产量递减特征, 把油井划分成3 种基本类型: 快速递减型、中速递减型和低速递减型。与这3 种产量递减类型相对应, 地下溶洞系统也可划分为3 种基本类型: 封闭溶洞、半封闭溶洞和开放溶洞。封闭溶洞天然能量欠缺, 开放溶洞天然能量充足, 半封闭溶洞介于二者之间。根据溶洞的封闭性质, 可以很好地指导油田的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4. 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熊翥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1
摘要411)      PDF(pc) (420KB)(487)       收藏

该文扼要讨论了应用地震信息进行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关问题,包括岩石物理分析与研究、岩性勘探对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要求、地震岩性解释参数、地层岩性圈闭解释等4 个部分,介绍了每一个问题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技术,并对每项技术应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要注意的事项作了简要说明,因此,对从事实际工作的科技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5. 石油勘探创造力形成的实践第一性
张霞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9-1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2
摘要308)      PDF(pc) (243KB)(285)       收藏

实践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创造的才能源于实践的积累,创造的胆略和智慧源自实践给予的真知。实践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钥匙,提高完成力的助推器,培养正确思想方法的沃土。要提高勘探创造力,就要提高实践的层次,不断提出新的攻关目标,拓宽实践领域,重视生产实践的锻炼,建立激励实践的管理体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6.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预测
冯有良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4-1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3
摘要364)      PDF(pc) (560KB)(627)       收藏

利用高精度3D 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建立了大民屯凹陷沙三段、沙四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沙三段、沙四段层序体系域构成特征属于受同沉积断裂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低位三角洲,并分布在同沉积断裂坡折之下;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大型河流或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发育四级层序;湖扩展体系域在坡折带之下发育深湖泥岩和油页岩,在坡折之上发育滨浅湖沉积。SSq3-1层序(沙三中下亚段)和SSq2-1层序(沙四段)发育的受同沉积断裂坡折控制的低位域砂体分布在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之下。这些砂体正好处于沙三段、沙四段超压带内,对形成岩性油气藏十分有利。斜坡区SSq2-1层序、荣胜堡洼陷SSq2-1和SSq3-1层序发育的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低位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7. 酒泉盆地窟窿山油藏裂缝分布特征
王崇孝,田多文,魏军,杭伟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20-2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4
摘要367)      PDF(pc) (404KB)(518)       收藏

处于酒泉盆地青西凹陷南缘冲断带内的窟窿山背斜构造,轴向为北西西向,与区域构造走向相一致。在该构造内,已证实作为油藏主体的高丰度富集区块呈北北东向展布,下白垩统深层裂缝性储层的发育情况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油藏分布范围。根据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全直径岩心X-CT 扫描和成像测井等各项资料,研究了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内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包括裂缝延伸方向、组系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实验分析数据、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及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建立了该油藏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内的裂缝分布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8. 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
李凤杰,郑荣才,蒋斌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26-3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5
摘要532)      PDF(pc) (412KB)(544)       收藏

在盆地原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演化过程,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进行盆山耦合分析和划分盆山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陆上的盆地和造山带划分为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并对此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多期次和多旋回性形成的叠合盆地格局,不但发育有多种类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而且造成盆山耦合的多阶段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9.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刘成林,杜蕴华,高嘉玉,金惠,刘人和,范柏江,朱玉新,朱杰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33-3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6
摘要578)      PDF(pc) (494KB)(489)       收藏

在大量岩心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薄片鉴定、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分析及显微照相,对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其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次生裂缝4 种;其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可分为2 期、4 个阶段,即喷发期和后喷发期,进一步分为岩浆冷凝阶段、热液作用阶段、表生成岩阶段和埋藏成岩阶段。含二价铁矿物的交代作用、断裂作用、压溶作用、深层溶蚀作用和油气聚集作用等事件影响了储集空间的发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0. 少井地区沉积体系研究
李祯祥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38-4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7
摘要454)      PDF(pc) (567KB)(430)       收藏

对于研究区沉积体系,在少井甚至没有钻井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可靠的结论。因此,探索运用三维地震信息进行砂组单元的沉积体系研究。在区域沉积背景、单井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在400 多km2 的范围内,借助各类三维地震信息,以谱分解资料确定砂岩的平面展布特征;以振幅体切片、波形相似体切片、地震反射波形特征确定水流主干通道;以波形相似体确定沉积体边界。进而对准噶尔盆地中部SWD 地区三工河组二段Ⅰ砂组进行沉积体系研究,建立了东部、西部两大沉积体系,确定4 支干流水道,为研究区岩性圈闭的解释评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1. 靖安油田张渠一、二区长213 沉积微相研究
陈永峤,靳文奇,文志刚,汪凌霞,李友强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43-4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8
摘要416)      PDF(pc) (2227KB)(459)       收藏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利用岩石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砂体形态以及沉积层序等岩心相标志, 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研究靖安油田长213 地层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工区目的层是一套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天然堤以及水下决口扇等沉积微相,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目的层提供了地质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2.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永金地区长6 储层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特征
冯永春,王建民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47-5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9
摘要357)      PDF(pc) (512KB)(475)       收藏

采用岩石薄片观察、铸体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资料及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志丹油田永金地区长6 储层的孔隙成因类型及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永金地区长6储层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为主,长石溶蚀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孔隙大小以中、小孔为主,喉道以细、微喉为主,这些孔喉是长6 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在此基础上对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并认为中小孔细喉型(Ⅰ类)、小孔微喉型(Ⅱ类)是研究区长6 段主要的储层类型,而微孔微喉型(Ⅲ类)为非有效储层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3. 低渗透油藏“甜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南部扶杨油层为例
肖芝华,钟宁宁,赵占银,黄志龙,宋立忠,张振英,谭建波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53-5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0
摘要495)      PDF(pc) (403KB)(415)       收藏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杨油层的地质解剖,将低渗透油藏“甜点”的成藏模式分为“直排型”和“断层供油型” 2 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储集层、沉积物源和断层是“甜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充足油源,超压为排烃动力,烃源岩与储集层广泛紧密接触;泉四段Ⅰ砂组和Ⅲ 砂组含油性好于Ⅱ砂组和Ⅳ 砂组,Ⅰ砂组顶薄砂岩厚,Ⅱ-Ⅳ砂组砂体由断层沟通油源;储集层厚度大于3 m,主要沉积相为主河道和河漫滩相;主河道砂体聚油、通榆物源主河道砂体含油性好于保康物源主、次河道砂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4.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郭兵,刘树根,刘顺,李智武,孙玮,田小彬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59-6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1
摘要416)      PDF(pc) (599KB)(544)       收藏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 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韧性逆冲为主,晚期发育浅部的脆性变形,而安县—都江堰断裂为简单的脆性变形,推覆体内部发育大量与推覆作用有关的逆冲断片,总体上呈叠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推覆。该区地质演化特征:震旦纪—中三叠世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晚三叠世早期过渡为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与逆冲推覆构造相伴生的前陆盆地出现,后期逆冲推覆活动进一步发展,新生代时期整体抬升,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5.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下亚组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周凤娟,王振奇,支东明,关利军,胡青琴,伍学伟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65-7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2
摘要410)      PDF(pc) (583KB)(490)       收藏

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内容。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压汞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克下亚组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克下亚组储层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喉道类型为片状或弯片状,主要是Ⅲ类中等喉道,其次是Ⅳ类细喉。储层评价结果为克下亚组主要发育Ⅲ—Ⅳ类中等—差储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影响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6. 绿泥石膜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M油田延长组2段为例
李弘,王芙蓉,戴世立,樊浩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71-7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3
摘要481)      PDF(pc) (314KB)(372)       收藏

绿泥石膜在鄂尔多斯盆地M 油田三叠系延长组2 段储集砂岩中多有出现。结合M 油田区域地质资料及延长组2 段储层岩心薄片研究得出:绿泥石膜形成于早成岩时期,该层段孔隙度随着绿泥石膜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该地区储层孔隙度具有建设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增加颗粒间抗压实强度、抑制压溶以及挤占碳酸盐岩胶结物生长空间3 个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7.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研究
谢武仁,牛嘉玉,王洪亮,刘宝红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75-7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4
摘要470)      PDF(pc) (447KB)(346)       收藏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构造油气藏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以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依据层序、古地貌控砂理论,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寻找砂体发育区,对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鸳鸯沟地区砂体主要受古地貌控制,砂体为河道多期叠置、厚度大。储集体为扇三角洲,发育3 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物性较好,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8. 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气藏特征
林辉,周凯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80-8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5
摘要345)      PDF(pc) (512KB)(349)       收藏

通过对川东北达县—宣汉区块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构造、断裂、储层沉积相、储层四性、 天然气组分、储量计算、气藏类型等特征的分析,认为二叠系长兴组构造落实、可靠,储层为生物礁。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等因素控制。根据气体组分分析及储量计算,认为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为富含CH4、高含H2 S、低温、高压、超深层、中产、低丰度、中—小型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9. 何家集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油藏储集因素
郭艳琴,袁珍,李克永,梁积伟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86-9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6
摘要369)      PDF(pc) (740KB)(342)       收藏

何家集区长4+5—长6 油层组储层砂体累计厚度较大,粒度较细,沉积相变快,储层物性纵、横向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影响石油富集成藏的储集因素包括岩石学组分、沉积相、砂体展布、成岩作用及物性等,其中沉积相是最主要的因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何家集区下一步勘探重点应在分流河道砂体带上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0.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河街组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张娣,侯中健,王亚辉,王莹,王春联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92-9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7
摘要428)      PDF(pc) (515KB)(433)       收藏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一段发育多层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形成碳酸盐-陆源碎屑混积岩,既有成分上的混积,也有纵向地层剖面上的混积层序。北部受物源影响含陆源碎屑较多,主要为碳酸盐与砂、泥岩混积,成分上以灰质粉砂岩和灰质砂岩为主;南部主要为碳酸盐与泥、页岩混积,成分上以灰质页岩为主。沉积相类型有滨浅湖、浅湖、半深湖等,其中生物浅滩、鲕滩等微相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1. 白云凹陷珠海组储层沉积学特征
耿威,郑荣才,魏钦廉,戴朝成,董霞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98-10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8
摘要471)      PDF(pc) (522KB)(336)       收藏

通过岩心描述、样品和剖面结构分析,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BYT 井为代表,详细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珠海组砂岩储层沉积学特征,从中划分出三角洲和陆棚2 种沉积体系,探讨了此2 种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识别出连续进积型和连续退积型2 种三角洲沉积演化序列,建立了珠海组三角洲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孔隙类型和储层控制因素,将珠海组砂岩储层划分为4 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类型,其次为前缘席状砂、水下主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BYT 井的储层沉积学研究,有助于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2. 胶结指数的控制因素及评价方法
李先鹏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05-10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9
摘要407)      PDF(pc) (264KB)(379)       收藏

利用Archie 公式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时,胶结指数通常是某一层位取某一固定值。岩电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层的胶结指数并不相同,其大小随孔隙结构和泥质含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胶结指数受孔隙结构和泥质含量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因此,必须首先利用岩电实验数据和泥质指示测井结果,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胶结指数的计算模型;然后利用测井数据,根据建立的计算模型确定各目的层的胶结指数。力求使计算的胶结指数尽可能逼近实际值,以保证利用Archie 公式计算的储层含水饱和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3.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地震资料处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王小卫,吕磊,刘伟方,郄树海,田彦灿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09-11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0
摘要495)      PDF(pc) (400KB)(682)       收藏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典型的岩溶储集体,因碳酸盐岩内部地层界面波阻抗差异小,奥陶系内幕反射明显较弱。岩溶缝洞的发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这个特征有助于识别岩溶。针对研究区的特点,在资料处理中,注重资料的相对保幅处理、去噪方法的优选,采用合理的反褶积技术,以提高奥陶系内幕资料的分辨率。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塔中工区奥陶系内幕反射特征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4. 频率信息在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
蔡涵鹏,贺振华,黄德济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13-11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1
摘要406)      PDF(pc) (510KB)(467)       收藏

根据礁滩相储层的特点及礁滩反射波的特征解释出礁滩的基本分布,利用不同形式的频率信息预测储层的分布。首先阐述影响地震波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频率信息识别礁滩储层含油气的可行性,选取表征频率特性的几个主要参数:单低频、主频、频率衰减梯度、高低频能量比和瞬时频率。LY 地区气藏属于碳酸盐岩礁滩相岩性油气藏,具有埋藏深、油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通过对LY 地区油气储层预测及研究表明,利用不同形式频率信息刻画礁滩相油气储层分布与钻井吻合、频率信息可以很好地刻画储层横向的变化,从而证实了充分利用不同形式频率信息识别油气分布的良好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5. 川东高峰场构造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测井评价
李联新,胡红,罗泽松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18-12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2
摘要367)      PDF(pc) (711KB)(375)       收藏

川东高峰场构造是四川东部地区的主力气田之一,新近发现的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是该构造继石炭系后最优质的接替储层。在勘探初期针对该构造采用先进的测井仪器获得了大量优质的测井资料,基于这些测井资料,对高峰场生物礁储层的储层划分标准、流体性质判别和单井产能预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出相应评价方法,为高峰场生物礁储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6.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大型压裂低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吴新伟,李怀杰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23-12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3
摘要402)      PDF(pc) (344KB)(308)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以低渗油藏为主,对低渗油藏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是目前的难点,经过大型整体压裂的低渗油藏数值模拟有其特殊性。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低渗特点,以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为例,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结合试井资料,并根据等值渗流阻力法原理对近井地带地层渗透率作合理调整,采用等连通系数法原理对井间连通性修正技术和局部网格加密技术来模拟水力压裂时产生的压裂裂缝,从而达到较好的动态资料拟合效果。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进行油田不同生产规模和不同注采比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的研究,设计了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7. 两种双重介质的对比与分析
李传亮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28-13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4
摘要446)      PDF(pc) (252KB)(510)       收藏

地层中存在2 种双重介质:裂缝-孔隙型和裂缝-溶洞型。这2 种双重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试井曲线上出现“凹子”特征,而裂缝-溶洞型则不出现。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的产量递减较快,而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油藏则递减较慢。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在渗流机制和生产特征上都与单一介质十分类似,因而等价于单一介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8. 一种曲流河点坝体内部侧积体描述方法
王雷,刘国涛,龙涛,马驰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132-13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5
摘要320)      PDF(pc) (199KB)(414)       收藏

探讨了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点坝体内部侧积体描述技术。在大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以层次分析法、结构要素分析法等为指导,提出了侧积体结构要素表征的概念、描述方法、曲流河点坝体井间隔夹层预测方法。所提出的方法为精细解剖曲流河沉积砂体、挖掘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提供了手段。研究成果在大庆油田南一区甲块水平井轨迹设计中得到了具体应用,并见到了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