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2-07-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目录

2022年 34卷 4 期 封面目录

2022, Vol.34(4): 0–0    摘要 ( 88 )    HTML( ) PDF (38617 KB)  ( 181 )

地质勘探

致密油甜点的内涵、评价与优选——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为例

罗群, 张泽元, 袁珍珠, 许倩, 秦伟

2022, Vol.34(4): 1–12    摘要 ( 284 )    HTML( ) PDF (4321 KB)  ( 2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1

渤海海域垦利6-1油田新近系复合河道砂体地震描述技术

周东红, 谭辉煌, 张生强

2022, Vol.34(4): 13–21    摘要 ( 236 )    HTML( ) PDF (5265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2

四川盆地高磨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碳酸盐岩颗粒滩地震响应特征及展布规律

李珊珊, 姜鹏飞, 刘磊, 雷程, 曾云贤, 陈仕臻, 周刚

2022, Vol.34(4): 22–31    摘要 ( 249 )    HTML( ) PDF (6041 KB)  ( 1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富有机质段岩石热膨胀系数随温度演化特征及启示

张岩, 侯连华, 崔景伟, 罗霞, 林森虎, 张紫芸

2022, Vol.34(4): 32–41    摘要 ( 242 )    HTML( ) PDF (4941 KB)  ( 1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4

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地震识别及含气性预测

王立锋, 宋瑞有, 陈殿远, 徐涛, 潘光超, 韩光明

2022, Vol.34(4): 42–52    摘要 ( 215 )    HTML( ) PDF (10838 KB)  ( 1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5

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康家豪, 王兴志, 谢圣阳, 曾德铭, 杜垚, 张芮, 张少敏, 李阳

2022, Vol.34(4): 53–65    摘要 ( 194 )    HTML( ) PDF (9879 KB)  ( 1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6

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王茂桢, 吴奎, 郭涛, 惠冠洲, 郝轶伟

2022, Vol.34(4): 66–78    摘要 ( 240 )    HTML( ) PDF (9319 KB)  ( 1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系隐伏构造特征及勘探意义

阴钰毅, 姚志纯, 郭小波, 王乐立, 陈思谦, 余小雷, 岑向阳

2022, Vol.34(4): 79–88    摘要 ( 231 )    HTML( ) PDF (6892 KB)  ( 1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8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张记刚, 杜猛, 陈超, 秦明, 贾宁洪, 吕伟峰, 丁振华, 向勇

2022, Vol.34(4): 89–102    摘要 ( 262 )    HTML( ) PDF (16839 KB)  ( 1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9

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李蓉, 苏成鹏, 贾霍甫, 石国山, 林辉, 李素华

2022, Vol.34(4): 103–115    摘要 ( 168 )    HTML( ) PDF (13122 KB)  ( 1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0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特征

白雨, 汪飞, 牛志杰, 金开来, 李沛毅, 许多年, 陈刚强

2022, Vol.34(4): 116–127    摘要 ( 228 )    HTML( ) PDF (4157 KB)  ( 1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1

东非海岸盆地下侏罗统沉积特征及其控源作用

张俊龙, 何幼斌, 梁建设, 邱春光, 吴东胜, 李华, 童乐

2022, Vol.34(4): 128–140    摘要 ( 216 )    HTML( ) PDF (7671 KB)  ( 1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2

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高压下的水岩作用

李承泽, 陈国俊, 田兵, 袁晓宇, 孙瑞, 苏龙

2022, Vol.34(4): 141–149    摘要 ( 197 )    HTML( ) PDF (4989 KB)  ( 1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3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油水流动规律

宋传真, 马翠玉

2022, Vol.34(4): 150–158    摘要 ( 188 )    HTML( ) PDF (4563 KB)  ( 19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4

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

刘阳平, 吴博然, 于忠良, 余成林, 王立鑫, 尹艳树

2022, Vol.34(4): 159–170    摘要 ( 236 )    HTML( ) PDF (7895 KB)  ( 1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5

目录

2022年 34卷 4 期 封面目录

2022, Vol.34(4): 0–0    摘要 ( 88 )    PDF (38617 KB) ( 181 )

地质勘探

致密油甜点的内涵、评价与优选——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为例

罗群, 张泽元, 袁珍珠, 许倩, 秦伟

2022, Vol.34(4): 1–12    摘要 ( 284 )    PDF (4321 KB) ( 2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1

致密油甜点是致密油勘探开发的核心领域。通过对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白垩系致密油储层的成藏富集规律研究,揭示了致密油甜点的内涵、评价与优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致密油甜点是含油气盆地细粒沉积体系中整体低丰度含油背景下的相对高丰度含油区域(或层位),致密油甜点可分为物性甜点、油藏甜点、工程甜点、产能甜点和经济甜点等5类,其中物性甜点和油藏甜点合称为地质甜点。②控制致密油甜点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岩性组合特征、源储品质、源储组合类型和裂缝发育程度。③致密油甜点的评价与优选方法为优质源岩Ro定边界、源储组合定区带、四优(优源、优相、优缝、优配)匹配定甜点、多层联合定井轨迹,该套致密油甜点评价与优选方法对油气田高效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渤海海域垦利6-1油田新近系复合河道砂体地震描述技术

周东红, 谭辉煌, 张生强

2022, Vol.34(4): 13–21    摘要 ( 236 )    PDF (5265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2

渤海油田浅层新近系复合河道砂体为重要储层。通过莱北地区垦利6-1亿吨级油田的井-震联合资料,开展道集优化处理,提高叠前道集保幅性,并进行了薄互层砂体地震精细描述及流体检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低频约束的时频空间域AVO校正方法有效提升了研究区叠前道集的AVO保幅性。②三维砂地比约束的分频迭代随机反演技术实现了研究区新近系复合砂体叠置关系的精细刻画和储层厚度的准确计算。③三元约束流体检测技术可削弱非烃异常影响,增强地震流体异常与构造高低信息的匹配度,大幅提高了研究区地震流体检测的吻合率,从而提高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

四川盆地高磨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碳酸盐岩颗粒滩地震响应特征及展布规律

李珊珊, 姜鹏飞, 刘磊, 雷程, 曾云贤, 陈仕臻, 周刚

2022, Vol.34(4): 22–31    摘要 ( 249 )    PDF (6041 KB) ( 1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3

四川盆地寒武系沧浪铺组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和广阔的勘探前景。通过岩心、三维地震数据、钻测井等资料,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对高磨地区沧浪铺组颗粒滩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高磨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可识别出4种地震反射特征,分别对应4类沉积微相组合,其中强振幅、低频、高连续反射对应的颗粒滩最为发育;②研究区颗粒滩发育于沧一段上部,分布于高磨断裂以东,形态为条带状或不规则状,长轴方向近似平行于古隆起边界,并围绕2个古隆起的翼部呈北东东和北北西方向展布;③沧浪铺组沉积时期,高磨地区整体为浅海陆棚相沉积,发育大量碳酸盐岩颗粒滩,各类颗粒滩的发育及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期古地貌及物源供给等因素共同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富有机质段岩石热膨胀系数随温度演化特征及启示

张岩, 侯连华, 崔景伟, 罗霞, 林森虎, 张紫芸

2022, Vol.34(4): 32–41    摘要 ( 242 )    PDF (4941 KB) ( 1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4

页岩油地下原位转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中低成熟度页岩油规模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加热过程中页岩的热膨胀研究对于井眼稳定性、加热器寿命以及盖层完整性等工程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页岩段3口取心井的岩心,在常规镜下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基础上,采用DIL402 SE型热膨胀仪获得25~600℃下泥质粉砂岩、泥岩和黑色页岩的热膨胀系数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富有机质段不同岩性的热膨胀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随有机碳含量(TOC)的升高而增大。当TOC值小于5%时,岩石热膨胀系数“近指数型”增大;当TOC值大于等于5%时,岩石热膨胀系数呈“四段式”复杂变化。②研究区富有机质页岩的热膨胀系数各向异性因子最大,垂直层理方向上是平行层理方向上的1.7~2.7倍。③富有机质页岩生烃强度大,能产生微裂缝并导致热膨胀复杂变化。

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地震识别及含气性预测

王立锋, 宋瑞有, 陈殿远, 徐涛, 潘光超, 韩光明

2022, Vol.34(4): 42–52    摘要 ( 215 )    PDF (10838 KB) ( 1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5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方法,对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逐级解剖,并通过多属性融合地震切片技术对海底扇内水道进行雕刻识别,利用地震剖面上的“平点”反射特征预测含气甜点。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大型海底扇为古蓝江三角洲再次搬运而形成,发育了自南东向北西依次退积的4期扇体,并识别出11期砂体,早期扇的顶部地层被晚期扇不同程度侵蚀,相邻扇砂体间纵向局部连通。②海底扇中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沉积能量强、高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海底扇水道中,扇体内发育串珠状、复合型、曲流河形等类型的水道,其中“大、厚、宽”的水道为厚层优质“甜点”储层发育区;③地震剖面上的“平点”反射特征可用于识别水道沉积中的含气甜点,莺歌海盆地D13区平点具有水道内部近水平反射、水道底面反射能量变弱、平点向构造低部位略倾斜等基本特征。

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康家豪, 王兴志, 谢圣阳, 曾德铭, 杜垚, 张芮, 张少敏, 李阳

2022, Vol.34(4): 53–65    摘要 ( 194 )    PDF (9879 KB) ( 1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6

通过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与TOC含量检测等技术,精细划分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并对各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和含气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优势岩相,并结合岩相与沉积相的纵向发育特征,指出了优势开发层段。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储集空间以与黏土矿物相关孔隙和颗粒边缘孔为主,孔隙度为0.31%~8.55%,平均为3.97%;渗透率为0.001~12.185 mD,平均为0.659 mD;气的质量体积一般高于1.0 m3/t,其分布特征与孔隙度具有高度一致性。②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岩相可划分为6个大类13个小类,其中中高有机碳含量的介壳灰质黏土质页岩岩相有机质丰度、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和含气量均最高,为最具优势的岩相,中高有机碳含量的粉砂质黏土质页岩岩相其次,中高有机碳含量的黏土质页岩岩相虽然其有机质丰度较高,但裂缝欠发育,具有一定的地质勘探潜力。③研究区大安寨段优势岩相主要分布在大二亚段的半深湖亚相,这也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王茂桢, 吴奎, 郭涛, 惠冠洲, 郝轶伟

2022, Vol.34(4): 66–78    摘要 ( 240 )    PDF (9319 KB) ( 1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7

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发育砂砾岩沉积。利用井壁取心、薄片鉴定、元素分析等资料,从母岩性质、沉积特征以及成岩作用等方面对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砂砾岩储层孔隙度为3.5%~19.0%,平均值为10.1%;渗透率为0.9~120.6 mD,平均值为39.8 mD,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自北向南物性逐渐变好;②裂缝发育的砂砾岩为研究区的优质储层,其母岩为变质石英岩,远源辫状河三角洲同向断阶坡折带的下部发育成分成熟度较高的优质储层,泥质收缩缝及溶蚀作用对研究区南段储层物性具有改善作用,碳酸盐胶结对研究区北段储层物性具有破坏作用;③缓坡带同向断阶坡折带有利于形成裂缝继承型砂砾岩储层,近岸古地貌局部高点易形成混积滩型优质储层,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力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系隐伏构造特征及勘探意义

阴钰毅, 姚志纯, 郭小波, 王乐立, 陈思谦, 余小雷, 岑向阳

2022, Vol.34(4): 79–88    摘要 ( 231 )    PDF (6892 KB) ( 1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8

利用线束三维地震、非地震以及YT2等井的实钻资料,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银洞子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对该区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银洞子地区构造模式为典型的前展式逆冲构造,新逆冲体发育在老逆冲体之下,自西向东发育韦州—安国断裂(韦安断裂)、青龙山—平凉断裂(青平断裂)及惠安普—沙井子断裂(惠沙断裂)。②在惠沙断裂与青平断裂下盘,受燕山期自西向东的推覆应力作用,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发育呈排状展布的隐伏构造。③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隐伏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隐伏构造内二叠系源储配置关系良好,发育多套砂岩储层,圈闭较多,且保存条件较好,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古生界勘探领域的重要有利区带。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张记刚, 杜猛, 陈超, 秦明, 贾宁洪, 吕伟峰, 丁振华, 向勇

2022, Vol.34(4): 89–102    摘要 ( 262 )    PDF (16839 KB) ( 1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09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重要的页岩油气聚集区。通过铸体薄片、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医用CT、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三维数字岩心并提取了孔隙网络模型参数,获取全尺度孔径分布曲线,从多个维度综合开展其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孔隙度平均为7.6%,渗透率平均为0.37 mD,为“低孔-特低渗”型致密页岩储层,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溶蚀孔,含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成岩微裂缝。②孔喉尺度为纳米—微米级不等,以0.12~1.75 μm喉道贡献率最高,亚微米—微米级孔喉对渗流的贡献较大,孔隙展布形态多为孤立状和条带状,孔隙半径大多为4.5~12.5 μm;喉道半径大多为1.3~5.1 μm,喉道长度为5~15 μm;孔喉配位数为1~2,孔隙结构具有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等特点,孔喉连通性比孔隙尺度对渗流的贡献更大。③纳米尺度下,基质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钠长石,纳米级微孔大多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有机质孔及胶结物微孔隙,孔径为0.015~5.000 μm。

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李蓉, 苏成鹏, 贾霍甫, 石国山, 林辉, 李素华

2022, Vol.34(4): 103–115    摘要 ( 168 )    PDF (13122 KB) ( 1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栖霞组基质白云岩主要是细—中晶白云岩,其次为粉—细晶白云岩,并伴生少量粗晶鞍形白云石。②研究区细—中晶白云岩与同期颗粒灰岩方解石胶结物的稀土配型模式一致,具有现代海水典型稀土配分特征,为半局限水体动荡环境下沉积的颗粒灰岩交代而成;粉—细晶白云岩具有∑REE含量较高、Ce微弱正异常、LREE整体抬升的平坦稀土配型形态特征,为半局限水体安静环境下沉积的泥晶灰岩或粒泥灰岩交代而成。不同类型白云石Fe,Mn元素含量随云化程度加深表现出协同性升高,表明其具有相同成因。③研究区沿坡折带发育的生屑滩滩间存在局部蒸发受限环境,形成浓缩咸化海水,发生准同生期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形成粉—细晶白云岩;早成岩—浅埋藏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提供异常高热,高温孔隙水与先期白云岩进一步进行水岩作用,形成细—中晶白云岩,具“雾心亮边”特征;埋藏期深部热液沿裂缝运移,在裂缝和围岩中沉淀出鞍形白云石。生屑滩导致的半局限环境与热源叠加是研究区白云岩形成的关键。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特征

白雨, 汪飞, 牛志杰, 金开来, 李沛毅, 许多年, 陈刚强

2022, Vol.34(4): 116–127    摘要 ( 228 )    PDF (4157 KB) ( 1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1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及其周缘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30×108 t,油源主要来自凹陷内的二叠系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通过黄金管热模拟试验,并采用Kinetic软件进行计算,获得了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各类烃产率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生烃模式,进而对该套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总烃产率高达412.24 mg/(g·TOC),其中液态烃类产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高峰温度为420~460℃,气态烃产率持续增加,总产油率高于产气率,气态烃碳同位素具油型气特征。②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C1,C2—C5,C6—C14,C14+的生成活化能主峰值分别为268 kJ/mol,255 kJ/mol,251 kJ/mol,247 kJ/mol。③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模式与国内外14个不同盆地具有相似性,均为早期出现生油高峰、晚期持续生气的特征,且单位TOC的生烃能力中等偏上。

东非海岸盆地下侏罗统沉积特征及其控源作用

张俊龙, 何幼斌, 梁建设, 邱春光, 吴东胜, 李华, 童乐

2022, Vol.34(4): 128–140    摘要 ( 216 )    PDF (7671 KB) ( 1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2

下侏罗统烃源岩是东非海岸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对东非海岸盆地下侏罗统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结合其烃源岩发育特征,对烃源岩的成因模式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刻画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东非海岸盆地早侏罗世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形成了狭长而闭塞的海湾沉积环境,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海-局限海或浅海沉积体系;②下侏罗统发育的局限海相泥岩为盆地内的优质烃源岩,其TOC平均为4.2%,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已达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泥岩厚度大且分布广,生烃潜力大;主力烃源岩的发育与展布受其独特的海湾沉积环境影响,由北向南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质量及生烃潜力逐渐变好;③东非海岸盆地发育局限海相沉积型、潟湖相沉积型和三角洲相沉积型3种烃源岩成因模式,其中局限海相沉积型烃源岩是盆地优质烃源岩的主要成因类型,岩性以稳定分布的厚层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总体评价为好烃源岩;④东非海岸盆地最有利的生烃区带位于鲁伍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深水沉积的中心区域。该研究结果可为东非海岸盆地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高压下的水岩作用

李承泽, 陈国俊, 田兵, 袁晓宇, 孙瑞, 苏龙

2022, Vol.34(4): 141–149    摘要 ( 197 )    PDF (4989 KB) ( 1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3

地层中的酸性流体是含油气盆地内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介质,是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岩心样品进行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实验,结合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储层物性、XRD及ICP-OES等分析测试手段,揭示了深层碎屑岩储层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酸性流体对岩石矿物具有溶蚀作用,且发生了离子迁移现象,释放出K+,Ca2+,Na+,Mg2+等阳离子,反应后样品孔隙度平均提高了5.6%,提升幅度达31.5%,岩石中的易溶组分含量及易溶矿物的原生结构可影响次生孔隙的发育;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少井或无井区域进行深部地层条件下的水岩反应模拟实验是科学有效的储层评价途径,实验可模拟溶蚀过程和刻画溶蚀机理,现今在深部油气勘探成本高、风险大的背景下,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对深部储层预测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油水流动规律

宋传真, 马翠玉

2022, Vol.34(4): 150–158    摘要 ( 188 )    PDF (4563 KB) ( 19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4

基于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的认识,建立了概念缝洞结构模型和实际地质模型,采用流线模拟方法探讨了各模型的油水流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塔河油田孔、洞、缝空间结构复杂,可分为未充填溶洞、部分充填溶洞、全充填溶洞和裂缝贯穿充填溶洞等4种,不同类型储集体生产特征差异大,井间连通性较好,但横向驱替弱。②研究区不同缝洞结构模型内油水流动规律不同,未充填溶洞内流体均匀流动,在底水驱替下油水界面呈现水平抬升特征;部分充填溶洞在下部充填区表现为底水锥进特征,而上部未充填区油水界面趋于水平抬升,水封下部溶洞内的剩余油;全充填溶洞与砂岩油藏油水流动特征一致,底水锥状驱替;中大尺度裂缝穿过充填溶洞时,裂缝为油水流动的高速通道,呈现裂缝水窜特征,在油井钻遇的充填洞一侧沿缝面到井底呈水锥特征,而缝外侧溶洞内原油基本未动用,为高角度裂缝屏蔽剩余油。③研究区在天然能量开发条件下,流体流动仅受井周有效储集体发育规模控制,以垂向流动为主,单井有效动用范围局限;多井生产时,井间流线仅在油水界面以下相连且分布范围较广,井间干扰少;注水开采期间,井间流线仍以垂向分布为主,仅在底部统一水体位置注采时,井间连接较好,注入水横向驱替弱。

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

刘阳平, 吴博然, 于忠良, 余成林, 王立鑫, 尹艳树

2022, Vol.34(4): 159–170    摘要 ( 236 )    PDF (7895 KB) ( 1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415

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Ⅳ油组的二维平面相和剖面相为训练图像,利用线性池化方法获得其三维沉积相的多点统计概率,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确定预测点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采用抽稀井网的方法验证了其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主力生产层段馆陶组Ⅳ段12和13小层发育心滩、辫状河道与泛滥平原微相。心滩坝呈底平顶凸特征,辫状河道呈顶平底凸特征,河道与心滩规模均较小,宽度一般不超过600 m;辫状河道顶部发育泛滥平原沉积,整体上呈“砂包泥”特征;辫流带宽度为650~1 300 m,心滩平均长度为480 m,平均宽度为176 m,辫状河道平均宽度为71 m。②地质模型刻画出的储层砂体形态和空间分布准确,平面上心滩位置与地质分析结果吻合,心滩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显现;剖面上具有典型的底平顶凸的心滩特征;模型中泥岩相占比的误差为9.8%,心滩相占比的误差为3.4%,河道相占比的误差为6.4%,总体上看,建模误差均小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