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3): 788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5
张雪峰1,赵彦德1,张铭记2
ZHANG Xuefeng1,ZHAO Yande1,ZHANG Mingji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环县—镇原地区是近几年的重点勘探地区,随着勘探实物工作量的加大,出现的一些地质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根据长7—长6 段存在的凝灰岩、震积岩、含灰砾岩和长7—长1 段地层加厚等多种资料的综合研究, 认为长7—长6 段沉积期与长9—长8 段沉积期区域构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不均衡造成了该区不同层系、不同区块地层层序、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含油性。为此该文提出了分区分层、不同油藏类型区别勘探的思路。
[1] 刘池阳,赵红格,桂小军,等.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J].地质学报,2006,85(5):617-638. [2] 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等.祁连山及邻区火山作用与成矿[J].地球学报,1999,21(3):259-264. [3] 杨仕维,李建明.震积岩特征综述及地质意义[J].岩性油气藏,2008,20(1):89-94. [4] 安明全.震积岩在岩心中的识别及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5,12(3):25-27. [5] 陈全红,李文厚,郭艳琴,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J].地质学报,2006,85(5):656-663. [6] 庞军刚,李文厚,石硕,等.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J].岩性油气藏,2009,21(4):73-77. [7] 李相博,刘化清,完颜容,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质碎屑流储集体的首次发现[J].岩性油气藏,2009,21(4):19-21. [8] 李元昊,张东阳,吕建文,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低渗透油气田,2008,13(1/2):15-20. [9] 李凤杰,王多云,徐旭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365-370. [10] 王芳,牛小兵,甄静,等.镇北地区长8 储层差异性分析[J].低渗透油气田,2009,14(3/4):42-47. [11] 银晓,罗顺社,李鑫,等.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时期物源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3):59-63. [12] 南珺祥,王素荣,姚卫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8 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40-44. |
[1] | 熊波, 朱冬雪, 方朝合, 王社教, 杜广林, 薛亚斐, 莫邵元, 辛福东. 基于BP算法的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5-22. |
[2] | 王亚, 刘宗宾, 路研, 王永平, 刘超.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60-169. |
[3] | 徐中波, 汪利兵, 申春生, 陈铭阳, 甘立琴. 渤海蓬莱19-3油田新近系明下段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00-107. |
[4] | 黄彦庆, 刘忠群, 王爱, 肖开华, 林恬, 金武军.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气甜点类型与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21-30. |
[5] | 王立锋, 宋瑞有, 陈殿远, 徐涛, 潘光超, 韩光明. 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地震识别及含气性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42-52. |
[6] | 杨占伟, 姜振学, 梁志凯, 吴伟, 王军霞, 宫厚健, 李维邦, 苏展飞, 郝绵柱. 基于2种机器学习方法的页岩TOC含量评价——以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30-138. |
[7] | 马乔雨, 张欣, 张春雷, 周恒, 武中原. 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横波速度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111-120. |
[8] | 武中原, 张欣, 张春雷, 王海英. 基于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20-128. |
[9] | 姚军, 乐幸福, 陈娟, 苏旺, 张永峰. 基于拟三维多属性反演的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48-257. |
[10] | 何健, 武刚, 聂文亮, 刘松鸣, 黄伟. 基于近似支持向量机的裂缝分类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15-121. |
[11] | 罗泽, 谢明英, 涂志勇, 卫喜辉, 陈一鸣. 一套针对高泥质疏松砂岩薄储层的识别技术——以珠江口盆地X油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95-101. |
[12] | 蒋德鑫, 姜正龙, 张贺, 杨舒越. 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测井预测模型探讨——以陆丰凹陷文昌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09-117. |
[13] | 刘跃杰, 刘书强, 马强, 姚宗森, 佘家朝. BP神经网络法在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页岩岩相识别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01-111. |
[14] | 熊镭,张超谟,张冲,谢冰,丁一,韩淑敏. A 地区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74-78. |
[15] | 韩长城,林承焰,马存飞. 地震多属性优选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67-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