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4): 788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5
王艳茹1,2,刘洛夫1,2,杨丽萍3,李 薇1,2,刘显阳4,王 克4
W ANG Yanru 1,2,LIU Luof 1,2,YANG Liping3 ,LI Wei 1,2,LIU Xianyang4,WANG Ke4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烃源岩是中生界油气的主要来源,研究其有机质丰度对评价该区 烃源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AlogR法,将声波时差、电阻率和密度测井曲线与实验分析得到的烃源 岩TOC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而获得烃源岩TOC的计算模型。经验证.该模型能准确反映长7烃 源岩TOC的变化趋势,且计算简便,可广泛用于华池一庆阳地区各探井长7烃源岩的TOC恢复。
[1] 曾花森,霍秋立,张晓畅,等.应用岩石热解数据S2-TOC 相关图进行烃源岩评价[J].地球化学,2010,39(6):574-579. [2] 腾格尔,刘文汇,徐永昌,等.高演化海相碳酸盐烃源岩地球化学综合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2006,36(2):167-176. [3] 张水昌,梁狄刚,张大江.关于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8-13. [4] 曲彦胜,钟宁宁,刘岩,等.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测井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J].岩性油气藏,2011,23(2);80-84. [5] 雷涛,周文,杨艺,等.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0,22(4):89-94. [6] 张志伟,张龙海.测井评价烃源岩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3):84-90. [7] Passey Q R,Creaney S. A practical model for organic richness from porosity and resistivity logs [J]. AAPG Bulletin,1990,74 (12):1777-1794. [8] 朱光有,金强,张林晔.用测井信息获取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研究[J].测井技术,2003,27(2):104-109. [9] 朱振宁,刘洪,李幼铭. ΔLogR 技术在烃源岩识别中的应用与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18(4):647-649. [10] 王方雄,侯英姿,夏季.烃源岩测井评价新进展[J].测井技术,2002,26(2):89-92. [11] Kamali M R,Mirshady A A.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etermined from well logs using ΔLog R and Neuro Fuzzy techniques [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4,45(3):141-148. [12] 张文正,杨华,杨奕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长7 优质烃源岩的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发育环境[J].地球化学,2008,37(1):59-64. [13] 王贵文,朱振宇,朱广宇.烃源岩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4):50-53. [14] 宋占东,查明,张小莉,等.烃源岩有机碳测井定量评价及在高邮凹陷永安地区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2):18-20. [15] 张小莉,沈英.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测井研究[J].测井技术,1998,22(3):183-185. [16] 张立鹏,边瑞雪,杨双彦,等.用测井资料识别烃源岩[J].测井技术,2001,25(2):146-152. [17] 霍秋立,曾花森,付丽,等. ΔLogR 测井源岩评价方法的改进及其在松辽盆地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2):586-591. [18] 杨华,窦伟坦,刘显阳,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 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0,28(2):254-262. |
[1] | 王亚, 刘宗宾, 路研, 王永平, 刘超.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60-169. |
[2] | 包汉勇, 刘超, 甘玉青, 薛萌, 刘世强, 曾联波, 马诗杰, 罗良.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22. |
[3] | 杜江民, 刘泊远, 张毅, 贾志伟, 付基友, 龙鹏宇, 罗金洋, 盛军. 中国典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86-98. |
[4] | 张卫卫, 刘军, 刘力辉, 张晓钊, 白海军, 杨登锋.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岩性预测技术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18-125. |
[5] | 张俊龙, 何幼斌, 梁建设, 邱春光, 吴东胜, 李华, 童乐. 东非海岸盆地下侏罗统沉积特征及其控源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28-140. |
[6] | 彭军, 夏梦, 曹飞, 夏金刚, 李峰. 塔里木盆地顺北一区奥陶系鹰山组与一间房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7-30. |
[7] | 屈童, 高岗,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规律模拟实验——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24-33. |
[8] | 张皓宇, 李茂,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77-188. |
[9] | 王朋飞, 金璨, 臧小鹏, 田黔宁, 刘国, 崔文娟. 渝东南地区海相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46-53. |
[10] | 陈志强, 吴思源, 白蓉, 雷刚. 基于流动单元的致密砂岩气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以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76-83. |
[11] | 周游, 李治平, 景成, 谷潇雨, 孙威, 李晓. 基于“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测井响应定量评价特低渗透油藏优质储层——以延长油田东部油区长6油层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1): 116-123. |
[12] | 刘树根,孙 玮,李智武,邓 宾,钟 勇,宋金民,冉 波,罗志立,韩克猷, 姜 磊,梁 霄. 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构造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5): 1-17. |
[13] | 王 靖,孙赞东,吴 杰,苏 勤,臧胜涛. 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的叠前保幅性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3): 105-112. |
[14] | 王志伟,卢双舫,王 民,田善思 . 湖相、海相泥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对比[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1): 88-93. |
[15] | 潘光超,周家雄,韩光明,朱沛苑,刘 峰. 中深层“甜点”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探讨—— 以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 A 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1): 94-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