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Z1): 273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Z1.007
孙寅森1,郭少斌1,邵燕林2
SUN Yinsen1, GUO Shaobin1, SHAO Yanlin2
摘要:
针对中国油藏精细描述工作现状,根据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分析,运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定量进行了储层物性研究,并以构造模型提供的地层框架为基础,通过对研究区内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图的数字化,建立了沉积微相平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建模,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物性模型,实现了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并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为油藏的开发调整、剩余油挖掘提供了依据。
[1] 裘怿楠,陈子琪.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5-120. [2] 胡向阳,熊琦华.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1):107-112. [3] 汤军.对储层建模的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3):50-52. [4] 吕晓光,王德发.储层地质模型及随机建模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1):10-16. [5] 张永贵,李允.储层地质统计随机模拟[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3):113-119. [6] 李少华,尹艳树,张昌民.储层随机建模系列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2007:25-160. [7] 宋子齐,伊军锋,庞振宇,等.三维储层地质建模与砂砾油层挖潜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七东区克拉玛依组砾岩油藏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7,19(4):99-106. [8] 黄友华,许晓红.高二区莲花油层储层建模[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25(1):40-46. [9] 吴胜和,刘英,范峥,等.应用地质和地震信息进行三维沉积微相建模[J].古地理学报,2003,5(4):439-448. [10] 陈建阳,于兴河,张志杰,等.储层地质建模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3):17-19. [11] 赵应成,王天琦,田光荣,等.低渗透油田富集区预测技术研究———以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7,19(1):21-26. |
[1] | 杨楷乐, 何胜林, 杨朝强, 王猛, 张瑞雪, 任双坡, 赵晓博, 姚光庆. 高温-超压-高CO2背景下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以莺歌海盆地LD10区新近系梅山组-黄流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83-95. |
[2] | 孟智强, 葛丽珍, 祝晓林, 王永平, 朱志强. 气顶边水油藏气/水驱产油量贡献评价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162-170. |
[3] | 李承泽, 陈国俊, 田兵, 袁晓宇, 孙瑞, 苏龙. 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高压下的水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41-149. |
[4] | 郑玉飞, 李翔, 徐景亮, 郑伟杰, 于萌. 储层非均质性对自生CO2调驱效果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22-128. |
[5] | 张意超, 陈民锋, 屈丹, 毛梅芬, 杨子由. 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效果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44-151. |
[6] | 刁瑞. 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处理监控评价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94-101. |
[7] | 李伟, 刘平, 艾能平, 邵远, 侯静娴. 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中深层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9-26. |
[8] | 贾红兵, 赵辉, 包志晶, 赵光杰, 毛伟, 李亚光.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新方法及其矿场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01-107. |
[9] | 刘秀婵, 陈西泮, 刘伟, 王霞. 致密砂岩油藏动态渗吸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14-120. |
[10] | 涂乙, 王亚会, 闫正和, 高永明, 魏启任. 基于构型单元“势控论”研究与剩余油开发效果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33-140. |
[11] | 姚振杰,马永晶,金 志,闫文华,郑晓松. 采出液回注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辽河油田 J 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3): 133-136. |
[12] | 叶安平,郭平,王绍平,徐艳梅,程忠钊. 多孔介质高温高压多组分气体-原油分子扩散系数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111-115. |
[13] | 翟亚梅,严玉圃,万永清,刘媛萍,夏正春. 吐玉克油田深层稠油天然气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4): 111-114. |
[14] | 张继风.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综述及发展趋势[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118-122. |
[15] | 饶良玉,吴向红,李贤兵,李香玲. 苏丹层状边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与对策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5): 106-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