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2): 12312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24
李武广,邵先杰,康园园,石 磊,单 宇
SUN Qinhua, LIU Xiaomei, LIU Jianxin, ZHANG JijuanLI Wuguang,SHAO Xianjie,KANG Yuanyuan,SHI Lei,SHAN Yu
摘要:
油藏分类方法研究是对油藏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油藏特征的属性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油藏特征相似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类,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对各类别的属性值建立判别函数。引用多组判别法来计算未知油藏归属于标准类型的概率大小,判断其属于标准类型油藏的相似几率程度.由此便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未知油藏类型。结果表明,将聚类分析和贝叶斯准则下的判别分析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对油藏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
[1] 庞雄奇,陈冬霞,张俊.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岩性油气藏,2007,19(1):1-8. [2] 李景明,李东旭,杨东,等.中国岩性地层气藏的勘探前景EJ].岩性油气藏,2007,19(4):5-8. [3] 陆明德.石油天然气数学地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4] 赵云胜.灰色系统理论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5] 赵旭东.石油数学地质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6] 李在光.以井数据为基础的AutoCAD 自动编绘图方法[J].岩性油气藏.2007,19(2):84—89. [7] 程军.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有序谱系图对沉积物的特征进行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1997,9(1):3O一32. [8] 林承焰,谭丽娟,于翠玲.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Ⅱ)— — 非均质控油理论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7,19(3):14—22. [9] 史海英.地震属性聚类分析技术在苏北某油田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4,7(2):6—10. [1O] 何俊,陈小凡,乐平,等.线性回归方法在油气产量递减分析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2):103—105. [11] 胡景双,邵先杰,马平华,等.基于测井资料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J].地质科技情报,2009,28(5):7-9.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杨润泽, 赵贤正, 刘海涛,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和源下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10-125. |
[3] | 余海波.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72-79. |
[4] | 魏新, 唐建云, 宋红霞, 陈玉宝.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92-100. |
[5] | 缪欢, 王延斌, 何川, 李建红, 张伟, 张雨建, 龚训. 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05-115. |
[6] | 屈童, 高岗,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规律模拟实验——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24-33. |
[7] | 田晓平, 张汶, 周连德, 沈孝秀, 郭维. 南堡凹陷二号断裂带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93-101. |
[8] | 高计县, 孙文举, 吴鹏, 段长江.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21-130. |
[9] | 刘俞佐, 石万忠, 刘凯, 王任, 吴睿.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56-67. |
[10] | 田清华, 刘俊, 张晨, 王文胜, 黄丹. 苏里格气田下古生界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33-42. |
[11] | 李沛, 张金川, 唐玄, 霍志鹏, 李振, 刘君兰, 李中明. 南华北盆地中牟—温县区块上古生界页岩气吸附特性[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66-75. |
[12] | 姜生玲, 汪生秀, 洪克岩, 朱亮亮, 胡晓兰. 渝东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聚集条件及资源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11-18. |
[13] | 李红敬,林正良, 解习农. 下扬子地区古生界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232-239. |
[14] | 杨 巍,陈国俊,胡士骏,吕成福,徐 勇,杨 爽. 川南—黔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孔隙发育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4): 47-52. |
[15] | 罗健,戴鸿鸣,邵隆坎,王玮,李楠.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资源前景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4): 70-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