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7, Vol. 19 ›› Issue (3): 323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6
姚泾利1 ,2 ,王 克2 ,宋江海2 ,庞锦莲2
YAO Jingli 1 , 2 , WANG Ke2 , SONG Jianghai2 , PANG Jinlian2
摘要: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储集层特征、运移动力学特征和运移通道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延长组低渗储层的石油运聚规律。延长组长7 段最大湖泛期发育一套暗色泥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植2腐泥型,是盆地主要生油岩。储层以低渗透为主要特征,绝大部分属于超低、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类型以细孔微喉型和微孔微喉型为主。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长7 段异常压力的分布与暗色泥岩的厚度有关,在暗色泥岩厚度大的区域,异常压力较大。连通砂体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成藏期储层相对高渗透是连通砂体成为有效运移通道的基础。微裂缝控制了局部地区延长组油藏的分布及其规模。通过对该盆地的分析,总结出了2 类成藏模式,即“源岩2连通砂体2储层”连续式充注成藏模式和“源岩2微裂缝2 储层”幕式充注成藏模式。
[1 ] 曾大乾,李淑贞. 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J ] . 石油学报,1994 ,15 (1) :38-46. [2 ] 姚约东,葛家理. 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渗流规律的研究[J ]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 (2) :55-58. [ 3 ] 赵应成,王天琦,田光荣,等. 低渗透油田富集区预测技术研究———以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例[J ] . 岩性油气藏,2007 ,19(1) :21-26. [ 4 ] 郑荣才,耿威,周刚,等.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 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J ] . 岩性油气藏,2007 ,19 (2) :1-8. [ 5 ] 杨华,张文正. 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 ] . 地球化学,2005 ,34 (2) :147-154. [ 6 ] 刘勇,金晓辉,雷天成.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初次运移特征[J ]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7 ,12 (1) :8-11. [ 7 ] 席胜利,刘新社.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通道研究[J ]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5 (5) :628-632. [ 8 ] 席胜利,刘新社,王涛.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特征分析[J ] . 石油实验地质,2004 ,26 (3) :229-235. [ 9 ] 杨新生.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系石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C]/ / 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编.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论文集( 1990 - 2000)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90-198. [ 10 ] 王琪,禚喜准,陈国俊,等.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姬塬地区三叠系长4 + 5 砂岩成岩演化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J ] . 沉积学报,2005 ,23 (3) :397-405. [ 11 ] 赵文智,胡树云,汪泽成,等.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 ,30 (5) :125. [ 12 ] 何自新,贺静.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储层图册[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13 ] 李道品. 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 14 ] 李道品, 罗迪强,刘雨芬,等. 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 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5 ] 周立宏,刘国芳. 利用泥岩声波时差估算地层压力[J ] . 石油实验地质,1996 ,18 (2) :195-199. |
[1] | 王亚, 刘宗宾, 路研, 王永平, 刘超.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60-169. |
[2]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与采油产能关系——以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06-117. |
[3] | 张皓宇, 李茂,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77-188. |
[4] | 曹旭升, 韩昀, 张继卓, 罗志伟. 渗吸效应对裂缝性低渗砾岩油藏开发的影响——以玛湖乌尔禾组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55-162. |
[5] | 代波, 王磊飞, 庄建, 袁维彬, 王学生. 超低渗透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29-133. |
[6] | 张意超, 陈民锋, 屈丹, 毛梅芬, 杨子由. 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效果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44-151. |
[7] | 张志刚, 刘春杨, 刘国志. 低渗透油田储层连通关系动静态综合评价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08-113. |
[8] | 陶帅, 郝永卯, 周杰, 曹小朋, 黎晓舟. 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合理井网井距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116-123. |
[9] | 廖明光, 郭芸菲, 姚泾利, 廖纪佳, 南郡祥.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31储层孔喉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7-26. |
[10] | 殷代印, 项俊辉, 王东琪. 大庆油田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综合分类[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150-154. |
[11] | 陈志强, 吴思源, 白蓉, 雷刚. 基于流动单元的致密砂岩气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以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76-83. |
[12] | 李友全, 韩秀虹, 阎燕, 张德志, 周志为, 孟凡坤. 低渗透油藏CO2吞吐压力响应曲线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119-127. |
[13] | 庞小军, 代黎明, 王清斌, 刘士磊, 冯冲. 渤中凹陷西北缘东三段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76-88. |
[14] | 陈明强, 王宁, 张阳, 任龙. 渭北油田浅层油藏产能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134-139. |
[15] | 闫建平, 梁强, 耿斌, 赖富强, 温丹妮, 汪宙峰. 低渗透砂岩微孔特征与孔隙结构类型的关系——以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8-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