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5-11-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25, Vol.37(6): 0–0    摘要 ( 27 )    HTML( ) PDF (7298 KB)  ( 49 )

地质勘探

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区中新统三亚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陈志宏, 吕正祥, 胡高伟, 高梦天, 陈亚兵, 金峰, 孟宏宇

2025, Vol.37(6): 1–12    摘要 ( 34 )    HTML( ) PDF (1565 KB)  ( 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1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陈旋, 徐雄飞, 张华, 苟红光, 张亦婷, 尤帆, 程祎, 孙玉峰

2025, Vol.37(6): 13–27    摘要 ( 30 )    HTML( ) PDF (2215 KB)  ( 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2

陆上洪水型优质砂体形成机理——以兰州窑街地区炭洞沟二号坝洪水沉积为例

李相博, 刘化清, 郝彬, 杨占龙, 张晶, 刘震华, 李智勇, 李在光

2025, Vol.37(6): 28–34    摘要 ( 28 )    HTML( ) PDF (1411 KB)  ( 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3

四川盆地蓬莱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优质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李勇, 张亚, 周刚, 屈海洲, 龙虹宇, 李成龙, 张驰, 陈迪

2025, Vol.37(6): 35–47    摘要 ( 26 )    HTML( ) PDF (1880 KB)  ( 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4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六-七区石炭系火山机构特征及成藏模式

邱争科, 侯文锋, 黄焕, 高如奇, 周林, 张媛媚, 田进山, 李昊

2025, Vol.37(6): 48–58    摘要 ( 23 )    HTML( ) PDF (1452 KB)  ( 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5

基于FMI图像微电导率曲线时频信息识别页岩层理构造的方法及应用——以四川盆地资中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一段为例

杨杨, 王海青, 石学文, 曾玉婷, 高翔, 李金勇, 张轩昂, 闫建平

2025, Vol.37(6): 59–70    摘要 ( 26 )    HTML( ) PDF (1691 KB)  ( 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6

准噶尔盆地达巴松凸起三叠系白碱滩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江梦雅, 蒋中发, 刘龙松, 王江涛, 陈海龙, 王学勇, 刘海磊

2025, Vol.37(6): 71–87    摘要 ( 22 )    HTML( ) PDF (1250 KB)  ( 3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7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长8段为例

苏帅, 屈红军, 尹虎, 张磊岗, 杨晓锋

2025, Vol.37(6): 88–98    摘要 ( 22 )    HTML( ) PDF (1491 KB)  ( 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8

基于加权K均值聚类的全自动速度拾取方法

刘正文, 赵锐锐, 陈阳阳, 谢俊法, 臧胜涛, 秦龙

2025, Vol.37(6): 99–106    摘要 ( 21 )    HTML( ) PDF (1380 KB)  ( 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9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特征及控藏作用

黄诚, 朱莲花, 卜旭强, 曾溅辉, 隆辉, 廖文毫, 刘亚洲, 乔俊程

2025, Vol.37(6): 107–118    摘要 ( 23 )    HTML( ) PDF (1612 KB)  ( 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0

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演化特征及古地貌控砂模式

孙远锋, 曹爱锋, 周勇, 高晨曦, 王柯

2025, Vol.37(6): 119–130    摘要 ( 19 )    HTML( ) PDF (1873 KB)  ( 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1

川西北剑阁地区志留系生物礁地震异常体的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杨柳, 朱亚东, 梁虹, 刁永波, 彭忻, 司国帅, 徐姣, 孙庆莉

2025, Vol.37(6): 131–139    摘要 ( 20 )    HTML( ) PDF (1124 KB)  ( 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2

“断缝体”致密砂岩复杂网状裂缝地震预测技术——以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须家河组为例

缪志伟, 李世凯, 张文军, 肖伟, 刘明, 于童

2025, Vol.37(6): 140–150    摘要 ( 21 )    HTML( ) PDF (1823 KB)  ( 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3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致密储层现今地应力测井评价

李春阳, 王勃力, 颜晓, 李可赛, 邓虎成, 苏锦义, 吴亚军, 叶泰然

2025, Vol.37(6): 151–161    摘要 ( 21 )    HTML( ) PDF (1709 KB)  ( 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4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秦皇岛M-3区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气运聚特征

程焱, 张铜耀, 郝鹏, 杨江浩, 刘学睿, 张伟森, 何俊辉, 王波

2025, Vol.37(6): 162–171    摘要 ( 24 )    HTML( ) PDF (1202 KB)  ( 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5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基于核岭回归多参数优化的CO2驱最小混相压力模型

李佳旻, 张艺钟, 张茂林, 秦博文, 杨宇新

2025, Vol.37(6): 172–179    摘要 ( 19 )    HTML( ) PDF (1274 KB)  ( 3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6

底水油藏不同注采井模式SAGD开发特征及合理注采压差

詹盛云, 童建祥, 王振东, 白玉婷, 王泰超

2025, Vol.37(6): 180–190    摘要 ( 21 )    HTML( ) PDF (1362 KB)  ( 7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7

聚驱后油层渗流特征及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机制

曹瑞波, 皮彦夫, 刘国超

2025, Vol.37(6): 191–200    摘要 ( 23 )    HTML( ) PDF (1305 KB)  ( 3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8

目录

封面目录

2025, Vol.37(6): 0–0    摘要 ( 27 )    PDF (7298 KB) ( 49 )

地质勘探

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区中新统三亚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陈志宏, 吕正祥, 胡高伟, 高梦天, 陈亚兵, 金峰, 孟宏宇

2025, Vol.37(6): 1–12    摘要 ( 34 )    PDF (1565 KB) ( 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1

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烃热模拟、TOC、物性、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埋藏史-热史,系统研究了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区中新统三亚组的成藏地质条件、成藏过程以及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区中新统三亚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干酪根为主,北段、南段TOC平均值分别为0.77% 和1.21%。渐新统煤系烃源岩TOC平均值为1.41%;莺东斜坡带渐新统、中新统烃源岩具有早期浅埋、长期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晚期快速深埋、短期快速进入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的特征,南段近凹区烃源岩演化程度最高,其次是南段斜坡区、中段近凹区和北段,中段斜坡区演化程度最低;北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3.56%,渗透率主峰为0.1~1.0 mD,南段平均孔隙度为11.53%,渗透率主峰为1.0~10.0 mD,渗透性明显优于北段,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持续活动的走滑断层、派生裂缝及物性相对较好的规模砂体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保障了天然气的高效立体运移。②三亚组天然气组分以CH4为主,体积分数中值为83.16%,以煤型气为主,北段主要来自三亚组及下伏渐新统,南段天然气成熟度为1.3%~1.7%,明显高于北段,主要来自下伏渐新统。③三亚组气藏具有“多期持续充注,晚期成藏为主”的特征,南段、北段均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主充注期为更新世。南段油气主充注时间(3.5~1.0 Ma)早于北段(2.2~1.0 Ma),且充注丰度高于北段。④三亚组具有“走滑断层控烃、物源叠合构造活动控储、走滑断层活动叠合裂缝超压活化控输”的成藏特征。烃源岩演化、输导效率、储层特征是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陈旋, 徐雄飞, 张华, 苟红光, 张亦婷, 尤帆, 程祎, 孙玉峰

2025, Vol.37(6): 13–27    摘要 ( 30 )    PDF (2215 KB) ( 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2

利用时频电磁、剩余磁力和高精度三维地震,结合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数据,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并通过数值模型分析法对有利储层分布区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发育多条逆冲断裂,整体呈现凸起-凹陷断裂相接的构造格局,凸起所在位置多发生剥蚀现象,火山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吉木萨尔凹陷、吉南凹陷、阜康凹陷和古城凹陷,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与火山碎屑角砾岩。②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为裂隙式火山喷发机制,优势岩相为爆发相和溢流相,爆发相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溢流相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且在平面上呈线性或条带状展布,与断裂展布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③研究区火山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风化淋滤作用、岩相组合方式和裂隙发育程度,其中风化淋滤作用占主导,储层距石炭系顶界面越近,物性越好。④研究区有利储层主要为近火山口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溢流相的安山岩及玄武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中部及东南部,其中西部古地貌构造高部位和斜坡带火山岩储层的物性最好。

陆上洪水型优质砂体形成机理——以兰州窑街地区炭洞沟二号坝洪水沉积为例

李相博, 刘化清, 郝彬, 杨占龙, 张晶, 刘震华, 李智勇, 李在光

2025, Vol.37(6): 28–34    摘要 ( 28 )    PDF (1411 KB) ( 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3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及实验分析测试,明确了兰州窑街地区炭洞沟泥石流多发地段的洪水沉积特征,并揭示了优质砂体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兰州窑街地区炭洞沟洪水沉积物分为砂砾石(G)、含砾粗砂(C)、中细砂(MS)及含粉细砂泥质沉积(黏土)(FM)4种类型,自上游向下游有序分布,中细砂(MS)在汇水区下游段连续分布,分选良好,为优质砂体。②研究区洪水沉积物的有序分布与流体搬运过程中泥石流(非牛顿流体)向牵引流(牛顿流体)转化有关,该转化受区域“V”形拐弯河道及地形坡度变化联合控制;牵引流的机械分异作用及高能洪水颗粒间的碰撞破碎是研究区优质砂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四川盆地蓬莱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优质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李勇, 张亚, 周刚, 屈海洲, 龙虹宇, 李成龙, 张驰, 陈迪

2025, Vol.37(6): 35–47    摘要 ( 26 )    PDF (1880 KB) ( 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4

近年来,川中北部蓬莱气田的东坝1井在寒武系龙王庙组测试获得工业气流。基于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球化学数据等相关资料,系统研究了川中北部蓬莱气田龙王庙组储层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蓬莱气田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岩性以鲕粒云岩为主,砂屑云岩次之;储集空间以溶洞、针状溶孔、残余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伴生少量裂缝,整体孔隙度主要为2%~6%,渗透率主要为0.001~1.000 mD,属低孔-低渗储层;可划分为溶洞型(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4.2%,0.209 mD)、溶孔型(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3.6%,0.052 mD)和孔隙型(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3.0%,0.034 mD)3类,其中前二者为优质储层。②优质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准同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浅埋藏顺层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的影响,其中浅埋藏岩溶作用对研究区西部优质储层的影响尤为显著。③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西部PS15井区,厚度普遍大于10 m,局部超过30 m;优质储层在东部PS8—PY1井区亦有分布,厚度一般为8~15 m。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六-七区石炭系火山机构特征及成藏模式

邱争科, 侯文锋, 黄焕, 高如奇, 周林, 张媛媚, 田进山, 李昊

2025, Vol.37(6): 48–58    摘要 ( 23 )    PDF (1452 KB) ( 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5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勘探成效显著,显示火山机构与油气成藏紧密相关。以钻井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为基础,通过火山机构特征分析,明确了火山机构演化与优质储层分布,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六-七区石炭系主要发育火山口相玢岩、溢流相安山岩、爆发相凝灰岩和火山沉积相砂砾岩、砂岩等4种类型。七中区沿南白碱滩断裂、七东区沿克乌断裂区域为火山口相,七中区、七西区及七东区北部优势相带为溢流相,六区西部、七中区北部、七东区优势相带为爆发相、火山沉积相。②研究区南北发育七中区、七东区2个裂隙式火山喷发系统,与火山演化相关的沉积可分为3期,分别为火山初次喷发期-火山喷发间歇期、火山再次活动期和后火山活动沉寂期。③研究区储集层主要发育次生孔隙和裂缝,溶蚀作用为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溶蚀区分为溶蚀高地(七中区、七东区火山口区域)、溶蚀斜坡(七中区、七西区西部、七东区北部)和溶蚀洼地(六区),溶蚀斜坡溶蚀作用最强,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1.6%,15.30 mD。④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裂缝和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研究区,油气沿裂缝运移至孔隙发育区聚集,七中区、七东区北部溶蚀斜坡区为勘探有利目标。

基于FMI图像微电导率曲线时频信息识别页岩层理构造的方法及应用——以四川盆地资中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一段为例

杨杨, 王海青, 石学文, 曾玉婷, 高翔, 李金勇, 张轩昂, 闫建平

2025, Vol.37(6): 59–70    摘要 ( 26 )    PDF (1691 KB) ( 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6

以四川盆地资中地区ZX01井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FMI图像提取等效微电导率曲线(EC),构建纹层发育曲线(LC)来识别纹层发育段及层理构造的新方法,探讨了页岩层理构造的LC曲线响应特征,并对LC曲线在岩相识别、页岩气“甜点”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改进的Criminisi算法对FMI动态图像进行复原,提取复原后图像的EC曲线,对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对比纹层发育段和块状段的频率分布差异并进行傅里叶带通滤波,得到纹层信号增强曲线,对其进行取绝对值和包络线处理,即获得反映纹层发育程度的曲线(LC)。②研究区筇竹寺组一段纹层段主要分布于1、3、5小层,LC值一般大于0.16,层状构造LC值低于0.16,块状构造LC值最低。③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页岩岩相识别时,将LC曲线作为特征输入,岩相的识别精度提高了3%;LC值与TOC、脆性指数及游离气含量、吸附气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孔隙度呈弱负相关关系,LC值越高,纹层越发育,TOC含量和脆性矿物的含量就越高;在水力压裂过程中,脆性指数较高的层段有利于裂缝扩展,叠加纹层的发育可形成复杂的缝网系统,有助于提高页岩气井的产量。

准噶尔盆地达巴松凸起三叠系白碱滩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江梦雅, 蒋中发, 刘龙松, 王江涛, 陈海龙, 王学勇, 刘海磊

2025, Vol.37(6): 71–87    摘要 ( 22 )    PDF (1250 KB) ( 3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7

准噶尔盆地达巴松凸起三叠系白碱滩组钻遇规模优质砂体,并获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达巴松凸起中浅层油气资源具有较大潜力。基于新钻井取出的油气样品的分析资料,系统解析了盆北1井区白碱滩组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油气来源。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达巴松凸起盆北1井区白碱滩组原油黏度及凝固点相对较高。全油碳同位素偏轻,为-29.38‰,Pr/Ph为0.69~1.29,含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为成熟—高成熟轻质原油。②研究区盆北1井区白碱滩组天然气成分中甲烷占优势,湿气—干气并存,乙烷碳同位素偏轻,为-31.34‰~-27.83‰,C7轻烃化合物中二甲基环戊烷占比较大,油型气、混合气均有分布。③盆北1井区白碱滩组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还原环境中的低等水生生物贡献较多;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部分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④盆北1井区白碱滩组油气藏为双源供烃、多期油气充注、受沉积相带控制、断裂分割的岩性或断层-岩性油气藏。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长8段为例

苏帅, 屈红军, 尹虎, 张磊岗, 杨晓锋

2025, Vol.37(6): 88–98    摘要 ( 22 )    PDF (1491 KB) ( 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8

孔喉结构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与渗流能力的关键因素,其精细表征对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至关重要。通过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和圧汞等多种测试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明确了孔喉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长8段致密砂岩孔隙类型以溶蚀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为主;根据排驱压力、平均孔喉半径及最大孔喉半径将储层分为3类,从Ⅰ类到Ⅲ类储层,孔隙分选性、连通性逐渐变差,孔喉半径逐渐减小,孔喉全孔径为0.001~10.000 μm。②研究区3类储层孔喉结构均具有三重分形特征,且大尺度孔喉(D1)>中尺度孔喉(D2)>小尺度孔喉(D3),D1因溶蚀作用强烈导致其孔喉网络复杂、分形维数较大,D3因压实作用强烈导致其形态规则、具有较小的分形维数;根据加权结果得到的孔喉总分形维数(DT)为2.05~2.44,平均值为2.26,从Ⅰ类到Ⅲ类储层,DT平均值逐渐增大,孔喉非均质性逐渐增强。③研究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控于平均喉道半径;DT,D1,D3与平均孔喉半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负相关,与排驱压力、分选系数正相关,表明孔喉结构越复杂,孔隙连通性、分选性、储层物性越差;D1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最好,表明长8段储层物性主要受大尺度孔喉影响,平均喉道大、大孔占比高、分形维数低的储层更优质。

基于加权K均值聚类的全自动速度拾取方法

刘正文, 赵锐锐, 陈阳阳, 谢俊法, 臧胜涛, 秦龙

2025, Vol.37(6): 99–106    摘要 ( 21 )    PDF (1380 KB) ( 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09

为了提高地震速度的自动拾取效率,在常规K均值聚类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加权K均值聚类方法,将该方法与常规K均值聚类在模型数据和塔里木盆地TD区块进行了应用,对拾取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加权K均值聚类方法是通过设置速度谱幅值阈值剔除弱幅值速度点,设置比例系数,剔除离群速度点,在时间方向上设置时窗,寻找时窗内幅值最大的若干个速度点,以其平均速度与平均时间作为聚类中心的初值,根据初值剔除或者合并部分聚类中心,对不同的速度点赋予不同的权值,剔除每个聚类中心最边缘的速度点,使自动拾取的聚类中心逼近能量团中心,对存在速度反转的拾取结果,利用前2个拾取结果进行多次波的判断与剔除。②加权K均值聚类方法无需提供先验速度信息,实现了全自动的速度拾取,每次迭代均剔除部分速度点,大幅减少所需的迭代次数,加快了速度的计算,同时提高了拾取精度;应用加权K均值聚类方法对模型数据和塔里木盆地TD区块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全自动速度拾取,比常规K均值聚类法的计算效率约提升了7倍,精度提高了1.7%。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特征及控藏作用

黄诚, 朱莲花, 卜旭强, 曾溅辉, 隆辉, 廖文毫, 刘亚洲, 乔俊程

2025, Vol.37(6): 107–118    摘要 ( 23 )    PDF (1612 KB) ( 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0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获得了突破,在顺北地区多条走滑断裂中均获得了油气发现。通过地震剖面解释,以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南段为例,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通源性、输导作用和储集改造性,并探讨了其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在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通源性、输导作用和储集改造作用。综合多因素建立半定量评价标准,将通源性划分为强通源、中通源和弱通源3类。②顺北地区发育阿瓦塔格组和吾松格尔组2套膏盐岩地层,影响了油气的跨层输导。膏盐层可划分为逃逸减薄型、破碎隆升型和隆升增厚型3种类型,走滑断裂发育处膏岩层厚度变小,断层活动时,油气易突破膏盐层的封堵而向上运移;受挤压应力影响,膏盐层易发育分支断层,与直立主走滑断层相交,造成地层破碎,油气可通过小型分支断层及破碎的地层向膏岩层上部地层充注,从而进行油气输导。③顺北地区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洞穴、孔洞和裂缝,地震上具有断裂+“串珠反射”、断裂+“杂乱反射”和断裂+“弱反射”特征,储集体主要为构造应力形成的地层破碎带,后期叠加了深部热液流体的改造作用。裂缝可划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不规则裂缝及诱导缝等。④顺北地区可划分为“强通源-强输导-优储集-优富集”、“强通源-弱输导-优储集-中富集”和“弱通源-弱输导-差储集-差富集”3种油气富集模式。

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演化特征及古地貌控砂模式

孙远锋, 曹爱锋, 周勇, 高晨曦, 王柯

2025, Vol.37(6): 119–130    摘要 ( 19 )    PDF (1873 KB) ( 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1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主要控洼断层活动性分析资料,阐明了不同类型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沙四上亚段2砂组沉积期构造-沉积耦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临南洼陷沙四上亚段3 + 4砂组沉积期气候干旱,主要发育河流末端扇沉积体系;1 + 2砂组沉积期气候逐渐变湿润,由河流末端扇沉积向正常湖盆沉积演化,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体系。②研究区古地貌控制着沉积相和砂体的分布,可划分为帚状断裂、轴向断槽、梳状断裂、陡坡平行断阶4种古地貌,轴向断槽可作为输砂通道,控制着砂体沿断槽走向推进;梳状断裂、陡坡平行断阶、帚状断裂等同沉积断裂为砂体提供了较大的可容空间,控制着砂体的富集位置,是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③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在控洼断层夏口断层与临商断层的共同作用下,临南洼陷成为沉降中心,洼陷北部地区砂体的展布受帚状断裂的影响沿断槽向洼陷内迁移,西南部的轴向断槽作为重要的物源通道,促使砂体沿断槽向NE方向推进;江家店地区发育的扇三角洲在梳状断裂的控制下向前延伸,在断角底部发育一系列较厚的砂体;瓦屋地区陡坡平行断阶处发育的扇三角洲沉积垂直于边界断层走向,呈退积式展布,商河地区的砂体受到了沿岸流的影响形成了滩坝。

川西北剑阁地区志留系生物礁地震异常体的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杨柳, 朱亚东, 梁虹, 刁永波, 彭忻, 司国帅, 徐姣, 孙庆莉

2025, Vol.37(6): 131–139    摘要 ( 20 )    PDF (1124 KB) ( 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2

通过对川西北地区多块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解析,在志留系底部发现了生物礁地震反射异常体。结合区域井-震标定及地震地质统层、曲率地震属性提取、古地貌刻画等,对该异常体特征及分布、沉积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剑阁地区志留系生物礁异常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生物礁丘状几何外形,归属石牛栏组,在剑阁地区广泛分布,大小不一。②研究区志留系生物礁下伏地层中发育众多近南北—北西方向的基底断裂,多断至震旦系—寒武系,沟通了筇竹寺组、陡山沱组及龙马溪组烃源岩。筇竹寺组、龙马溪组烃源岩与志留系生物礁储层构成了“下生上储、旁生侧储”的油气成藏模式,礁群主要发育于加里东晚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北部的围斜区。石牛栏组沉积期,该围斜区靠近古隆起物源区为混积潮坪相沉积,陆源碎屑较多,生物礁规模较小且后期剥蚀严重、残存少;围斜区中部为潮坪边缘/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生物礁规模大且多形成复合体;围斜区低部位为浅水陆棚沉积,异常体规模较小、点礁为主。③剑阁地区紧邻德阳—安岳裂陷槽,是四川盆地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发育中心,且石牛栏组生物礁储层与下伏龙马溪组烃源岩直接接触,广泛发育的基底断裂及其伴生断裂利于油气输导,上覆梁山组泥页岩为优质盖层,成藏条件优越。

“断缝体”致密砂岩复杂网状裂缝地震预测技术——以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须家河组为例

缪志伟, 李世凯, 张文军, 肖伟, 刘明, 于童

2025, Vol.37(6): 140–150    摘要 ( 21 )    PDF (1823 KB) ( 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3

通过“三步法”复杂网状裂缝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对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断缝体”储层中不同方位、不同期次的裂缝发育强度和规模进行了地震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地震预测技术流程为,利用反褶积广义S变换开展高分辨分频蚂蚁追踪,通过构建离散网格模型预测裂缝期次和方位;根据衰减各向异性理论建立方位衰减弹性阻抗QVAZ方程,结合组稀疏反演完成对裂缝密度的叠前定量预测;综合上述2种技术进行优势互补与叠合分析,完成对复杂网状裂缝的空间描述。②川北通江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断缝体”致密砂岩储层中裂缝主要发育在断层附近,且走向与断层走向较一致,以构造成因裂缝为主,局部背斜构造的地层发育相对稳定,褶皱形成过程中伴生的张裂缝并非“断缝体”储层“甜点”区,而多期规模裂缝的交会部位是规模复杂网状裂缝发育的有利区。③该方法可对低序级断层进行高清识别,减少了复杂构造区低信噪比及岩性突变的影响,规避了局部地层褶皱可能带来的裂缝假象,降低了传统方法对地震资料信噪比的依赖,预测的层间微裂缝分辨率高,预测结果与实钻井的FMI解释、测试产能吻合度较高,依据该方法新部署的M15井在须四段试气获10.35×104 m3/d工业气流。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致密储层现今地应力测井评价

李春阳, 王勃力, 颜晓, 李可赛, 邓虎成, 苏锦义, 吴亚军, 叶泰然

2025, Vol.37(6): 151–161    摘要 ( 21 )    PDF (1709 KB) ( 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4

川东北元坝地区自三叠纪以来受多期次构造应力作用,具有复杂的断裂、褶皱及地应力耦合特征,现今地应力的准确评价已成为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偶极横波、电成像、多井径及常规测井等资料,开展了元坝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的现今地应力测井评价,并重新厘定了其构造变形时空序列。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北元坝地区自燕山期以来主要经历了燕山中晚期的NW—SE向、喜山早期—中期的NE—SW向挤压推覆构造作用,形成了NE向构造叠加NW向改造,多期次、多走向断裂发育的现今构造格局。②须家河组四段最大水平主应力主要为110~140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主要为80~100 MPa,垂向主应力主要为105~125 MPa,三向应力关系具有σH > σV> σh的走滑应力状态;区域主应力方向为NWW—SEE向。③地应力大小总体受埋深控制,断裂应力释放调整了地应力的分布特征,纵向上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中亚段泥岩发育,受泥岩的蠕变性影响,上部地应力大小整体偏高。研究成果可为气田地质工程“甜点”优选、天然裂缝有效性分析和储层人工压裂改造等提供参考。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秦皇岛M-3区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气运聚特征

程焱, 张铜耀, 郝鹏, 杨江浩, 刘学睿, 张伟森, 何俊辉, 王波

2025, Vol.37(6): 162–171    摘要 ( 24 )    PDF (1202 KB) ( 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5

通过对渤中凹陷、秦南凹陷烃源岩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开展了石臼坨凸起新近系明下段中部岩性油藏的油源对比、油气运移路径分析,剖析了秦皇岛M-3油藏的原油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秦南凹陷烃源岩具有高C19/C23三环萜烷、C20/C23三环萜烷、ETR及伽马蜡烷/αβ-藿烷值,渤中凹陷烃源岩具有较高的C35/C3422S升藿烷值和C27Dia/C27St值。②秦皇岛M-3石臼坨凸起中部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窄δ13C值分布范围及较轻饱和烃同位素特征,北部和东北部原油呈现低密度、低黏度及宽δ13C值分布范围特征。③石臼坨凸起原油族群可分为3类:Ⅰ类石臼坨凸起东部油藏原油,低C27Dia/C27St值、中等ETR值及低—中等C35/C3422S升藿烷值,油源主要为秦南凹陷沙三段;Ⅱ类石臼坨凸起北部、部分中部油藏原油,高C27Dia/C27St值、高C35/C3422S升藿烷值及中等伽马蜡烷/αβ-藿烷值,原油主要源自渤中凹陷沙河街组,混有秦南凹陷沙三段原油供给;Ⅲ类石臼坨凸起部分中部油藏原油,高C27Dia/C27St值、中—高伽马蜡烷/αβ-藿烷值及中等C35/C3422S升藿烷值,原油主要源自渤中凹陷沙三段、混有沙一段供给。④研究区原油4-MDBT/1-MDBT、2,4-DMDBT/1,4-DMDBT、4,6-DMDBT/1,4-DMDBT、(Pr + Ph)/C30Hop参数及QGF index值的规律性变化显示秦南凹陷源岩供烃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东南向中部至西北方向,渤中凹陷源岩供烃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东南向西北方向。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基于核岭回归多参数优化的CO2驱最小混相压力模型

李佳旻, 张艺钟, 张茂林, 秦博文, 杨宇新

2025, Vol.37(6): 172–179    摘要 ( 19 )    PDF (1274 KB) ( 3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6

结合细管实验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影响CO2驱油效率的主控因素进行识别与权重赋值,利用核岭回归(KRR)算法对参数集进行训练,并用遗传算法与网格搜索法优化模型超参数,建立了最小混相压力(MMP)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影响CO2驱油的主控因素包括油藏温度、原油组分及注入气组成,纯CO2注入条件下关联度排序依次为:T > x(C2—C4) > M(C7+) > x(C5—C6) > x(CH4+N2)。含杂质CO2注入条件下,杂质类型与含量对MMP的影响程度排序为:x(N2) > x(C1) > x(C2—C4)inj > x(H2S)。②相较Ridge模型和ElasticNet模型,KRR模型预测精度更高、误差更小。其中,KRR-GA模型综合性能最优,其测试集总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EMAP)为4.11%,均方根误差(ERMS)为0.856 MPa,决定系数(R2)为0.981。③KRR-GA模型对重质原油油藏及常规黑油油藏表现出更优的适用性,而KRR-GS模型更适用于注入气中有较高H2S含量的轻质原油油藏。

底水油藏不同注采井模式SAGD开发特征及合理注采压差

詹盛云, 童建祥, 王振东, 白玉婷, 王泰超

2025, Vol.37(6): 180–190    摘要 ( 21 )    PDF (1362 KB) ( 7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7

渤海油田A区块底水稠油油藏斜对双水平井SAGD生产规律较复杂,剩余油饱和度和含水率均较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正对、斜对双水平井SAGD开发过程中温度场变化特征和生产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注采压差对SAGD生产效果的影响,明确了斜对双水平井SAGD的合理注采压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①正对双水平井SAGD蒸汽腔向模型两侧扩展,蒸汽腔两侧的斜面泄油能力均衡,而斜对双水平井SAGD蒸汽腔扩展速度及斜面泄油能力都不均衡,蒸汽腔波及面积更小,采出程度更低;双水平井SAGD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产油速度上升阶段、稳定生产阶段和下降阶段,其中稳定生产阶段蒸汽腔处于横向扩展阶段,以重力泄油为主。②渤海油田A区块的SAGD生产井存在10 m避水距离,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底水能量小于10倍,底水对水平井SAGD的生产效果基本无影响;双水平井SAGD稳定生产阶段,随着注采压差的增大,注汽量和产液量逐渐升高,产油量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累积油汽比先升高后降低,sub-cool值和汽液界面高度逐渐降低;生产井未发生汽窜时,正对双水平井产油量大于斜对双水平井;正对、斜对双水平井SAGD合理注采压差分别为20~30 kPa和30~40 kPa。

聚驱后油层渗流特征及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机制

曹瑞波, 皮彦夫, 刘国超

2025, Vol.37(6): 191–200    摘要 ( 23 )    PDF (1305 KB) ( 3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618

针对大庆长垣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低效或无效循环严重的问题,综合应用物模实验、数值模拟、典型区块动态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大庆长垣聚驱后油层渗流能力特征、优势渗流通道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聚驱后非均质油层整体渗流能力下降,但高、低渗透率油层的渗流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高渗透率油层相对吸液量逐步增大。②大庆长垣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主要发育在葡Ⅰ2、葡Ⅰ3单元的底部,平均有效厚度为3.8 m,占全井厚度的18.4%,平均空气渗透率达3 775 mD,含油饱和度仅为24.6%,剩余储量占比10.9%,相对吸入量高达60% 以上。③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机制包括:聚驱后非均质油层高、低渗透率油层的泥质含量变化导致渗透率级差进一步拉大,高、低渗透率油层含油饱和度及特征相渗曲线的差异导致水油流度比的大幅度拉大。